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河北的一个著名窑口,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名鹊起。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
白釉黑花猴鹿纹瓶(西夏) 高42厘米,口径7.8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夏是另一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他们生活在草原与大漠之间,汲取着中原文化的营养,又不肯完全被汉化,仍执着地保持自己的风情。但是,西北的山水毕竟与中土相连,我们仍能从它的器物中看到血脉相融的迹象。 顽猴戏鹿 此瓶是一件民间生活用瓷,瓶口外撇,短颈,丰肩,长腹,宽圈足,砂底无...
清 康熙 高15厘米,口径17.4厘米,足径17.4厘米 器呈直筒式,口足相若,底微凹入,玉璧形足。外壁以青花、釉里红、豆青三色绘山水图,远山近水、亭阁屋舍、苍松古柏等。用刻划、加彩等装饰技法描绘,自然逼真,为一幅精妙的山水画。外底脐心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釉里三彩是康熙朝新创烧的高温釉下彩品种,它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三种釉下彩相结合,也称为釉里三色。它以蓝色...
清 康熙 高7.3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5厘米 器因形似苹果,故称为“苹果尊”。口内敛,圆腹,内凹圈足。通体以釉里红装饰,口沿为缠枝花卉,腹部为四朵盛开的折枝花组成,有莲花、牡丹、菊花、茶花纹,胫部为莲瓣纹,外底磨款。 釉里红瓷是古代著名的釉下彩瓷品种之一,元代景德镇窑有烧制,明初洪武时期盛烧,永乐、宣德时期已十分成熟,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落,直至清康熙时期恢复烧造,釉里红色泽鲜...
清 康熙 高1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4厘米 器呈筒形,直口,直壁,玉璧形底。外壁青花书馆阁体小楷《圣主得贤臣颂》文,字体工整,笔法精细,下钤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底心施白釉,上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圣主得贤臣颂》是汉代王褒奉汉宣帝刘询之诏而作。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瓷制笔筒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品种繁多,有青花、五彩、斗彩...
清 康熙 高44.7厘米 口径12.5厘米 足径13.6厘米 瓶盘口,直颈,丰肩,筒形腹,圈足。器外壁通体施洒蓝釉,上绘金彩纹样,颈部为双龙戏珠纹,肩部锦地开光内绘花卉纹,腹部为缠枝莲纹,胫部为莲瓣纹。 洒蓝釉为明代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色釉品种,为低温釉。采用吹釉工艺而成,釉面浓淡不一,浅蓝色地上散布着深蓝色点,犹如散落的蓝色水滴,故称为“洒蓝”或“雪花蓝”。清《南窑笔记》称为“吹...
清 顺治 高4.3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15.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心和外壁刻云龙纹,外壁近足处刻变体莲瓣纹,器施蓝釉,外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制瓷中心的景德镇窑业一度处于萧条状态,直到顺治八年,景德镇御窑厂瓷器才恢复生产。文献记载,顺治八年(1651)清室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沿袭明末的“有命则供...
汉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通高98厘米 此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周围有骑士巡逻警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豪强地主拥有私家武装。
黄釉绞胎陶枕 唐 唐代生产黄瓷的窑口主要是安徽准南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此外河北内邱窑、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郏县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也兼烧一些黄瓷。寿州窑黄瓷可以作为唐代黄瓷的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眨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恶,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
明 通高13.9、口径9.2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直口,折肩,鼓腹,圈足。盖作荷叶形,顶附一宝珠纽。通体施青釉。龙泉窑产品属青瓷系统,创烧于宋,盛于南宋至元,明代中叶以后渐衰落。此罐造型端庄秀美,釉色纯正,均匀光润,代表了明代龙泉窑的制作水平。 (杨振玉)
明 高4.2、口径20.7、足径11.9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圆腹,圈足。除器底外毕施黄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正德黄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而嫩,显得深而老,胎也较厚,是正德官窑的特色。 (杨桂梅)
明 高10.5、口径23.6、底径9.6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圆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黄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釉面有细微开片。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由于其黄色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杨桂梅)
元 高26.9、口径6.8、足径8.2厘米 1982年卜瑞平先生 捐赠 侈口,细长颈,垂圆腹,圈足。器身彩绘褐花,以弦纹隔成两个纹饰带,上下各绘三朵位置相对错开的写意花卉;腹部近底处露胎,胎色青灰有杂质,底足无釉,瓶口有修整过的痕迹。该器是元代磁州窑烧制的一种大众化的实用器。 (杨桂梅)
元 高52.4厘米、口径21.4厘米 1960年霍明志先生 捐赠 敞口圆唇、粗颈丰肩、鼓腹,肩颈部有对称的双系,底部浅挖足。器型高大雄浑,胎体厚重,胎质坚硬含沙。通体施釉,釉色光润均匀。上半部用剔刻法装饰出六朵硕大的牡丹花,花肥叶厚,下腹是十三道粗弦纹。整体纹饰简洁明快,讲究对称。剔刻之后的露胎部分,露出颗粒粗糙的胎面,使深沉凝重的黑釉与棕红色的胎质形成了鲜明对比,花纹显得格外醒...
宋 西夏 高58.5、口径7.9、足径9厘米 1959年崔耀亭先生 捐赠 卷口,束颈,斜肩,鼓腹,平底。该器纹饰采用剔刻工艺,口沿上部露胎,肩部有一周胎色宽带纹;腹部两组开光,每组开光是一朵以胎色为底色的酱釉牡丹花,开光外剔刻出酱釉波浪纹,腹部近底处及底面无釉。 (杨桂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