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这件器物是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同时也是馆藏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 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鹦鹉在唐代被称为“神鸟”,其毛色多彩而艳丽,能学人言,因而刺激了唐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受到了唐人的格外喜爱。受此影响,鹦鹉成为地方和邻国向大唐王朝所敬贡品之一。器身其余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
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这件铜龙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丛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银锁是唐代贵族重要的生活用具。分锁体和钥匙两部分,至今尚能使用,开锁自如。制作精美,纹饰考究,唐诗中有“银匙开香阁,金台照夜灯”的诗句。 何家村窖藏出土银锁共17件,最大的长19公分,最小的长10公分,工艺相同、纹饰相近。也许这里的银锁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实用器,可能为了某种仪式而进行的特意收藏。这种结构的锁一直延用到近现代。
唐,直径26.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这件铺首为圆形铜质,表面鎏金。其形象是一个大兽面,巨口獠牙,口中衔有门环,眼睛圆睁,额头上长有一对像龙一样的弯角,边缘为一圈圆珠纹。
这件银盘以桃为基本造型,锤揲成形。桃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种历史。桃中最有名的则要数洛阳的西王母桃,当时有俗语说:“王母甘桃,食之解劳。”意思是吃了洛阳产的柑橘仙桃可以解除身体的疲劳。道教的道士们更是将桃作为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贡品。 仔细观察,发现在盘内底部中心又装饰了一只乌龟。龟纹通体鎏金,龟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不仅因为龟能长生不老,还因为龟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古籍中曾记载龟千岁...
银杯杯体为浇铸成型,纹饰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而成。杯身被錾出八个棱面,这八个区域内分别装饰着乐伎、侍者和舞蹈者。乐伎手执拍板、小铙、洞箫、曲径琵琶等乐器。侍者均为胡人,深目高鼻,有的带卷沿尖帽、有的顶瓦楞帽,手中捧着杯和盘。银杯杯身背景为忍冬卷草、山石飞鸟和蝴蝶,通体饰鱼子纹为地。杯的足沿装饰有环状连珠。手柄上有指垫,上饰高鼻深目的两个胡人头。这件杯的造型和杯上的人物形象都带有明显的西方风格,由此...
唐 高4.7厘米,直径11.4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银盒是唐代金银器中较多见的种类,造型也最为丰富。初唐时期,银盒的装饰上还有浓厚的外来影响,如盖面中心带有双翼的神异动物与外圈一周麦穗圆框组成“徽章式纹样”。这是萨珊、粟特金银器最具特点的装饰风格。这件银盒盖面上的主题纹饰已由粟特、萨珊的神异动物转变为唐代流行的团花、折枝花,徽章式的圆框也转变为活泼流畅...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我国古代有焚香的习俗,或燃香洁室,或熏衣染被。“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是汉晋六朝文人对熏炉和香所作的隐喻吟咏。在焚香器物中,汉代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堪称最为精湛的博山炉之一。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于1981年在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一座陪葬坑中出土,是一件陪葬品。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而这座陪葬墓属于他的姐姐阳信长公主。炉的外侧刻铭文一周135字,记载了此炉系宫廷所...
王清州雕塑作品:《轮》,《Rings》18cm×7cm×6cm象牙2014年 王清州装置作品:《锁》《Lock》 30cm×60cm×50cm 2014年 王清州装置作品:《酒》《Spirits》30cm×40cm×28cm2014年 王清州水墨作品:《缛彩之一》《Adorned color 1》 160cm×48cm 纸本水墨2013年 王清州雕塑作品:《思想者》《Thinker》 34...
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出土。现藏镇江博物馆。 高34.2厘米。通体银质,花纹鎏金。龟座刻画逼真,银龟昂首曲尾,作匍匐之态,四足着地以支撑整件器物。银龟背部隆起,阴刻有龟裂纹,龟背之上有双层莲花座,上承圆柱形筹筒。以龟为座,背负一有盖圆筒,宛如龟背上竖立一支金色蜡烛。筒盖卷边荷叶形,上有葫芦形钮,盖面刻鸿雁及卷草等花纹。盖与筒身子母口相接。筒身刻有龙风图案,另外在筒身的 下部四...
1978年,在胶济铁路山东淄博段东风货运站扩建工程中,施工人员发现了一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墓,据考证是西汉初期第二代齐王刘襄的墓葬。1978年秋至1979年11月,淄博市博物馆对该墓的五个陪葬器物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1.21万余件,包括金银器130余件。其中,一号随葬器物坑中出土了三件镏金龙凤纹大银盘,被确认为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有确切记年的秦宫器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国...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至隋唐之后,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
宗教作为人类的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从古至今倍受人们喜爱。佛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诞生已有三千多年,佛教传入中国更是已有两千多年。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收藏佛像会让人心生敬意。因此,佛像艺术品成为也是众多古玩家喜爱的收藏品,佛如明清鎏金佛像、送子观音坐像等。 佛教文化及造像艺术源远流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
若在中国丝绸之路上旅行,沿途会听到许许多多有关天马的趣闻,看到种种天马的神异形象。 在西安干陵,武则天和唐高宗山陵前神道两侧众多的石相生中,有一对雄健的石马,肩生双翼,那就是天马的石雕形象。 1969年在武威东汉古墓中出土的一铜马,一足踏着一只飞燕,三足凌空,呈奔驰之状。据说那燕是风神。马踏风神,凌空而行,自非凡马,当称之为天马。上个世纪,由于某种政治缘故,命名时有意避开"天马"一...
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西夏,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陵。现藏宁夏博物馆。模制浇铸成形,腹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象逼真,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工艺精湛,号称“西夏第一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