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款铜鎏金三面佛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至隋唐之后,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一方面是由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两代,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干隆两朝。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艺精湛,气势辉煌,姿态普遍富于动感,颇具震撼力,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凸显尊崇之美。在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中,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唐以前的石佛像艺术价值最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明清的金铜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

 

      深圳御宝轩征集到此件明永乐款铜鎏金三面佛,为度母造像。三面佛最早主要用于藏传佛教,因藏传佛教的最高成就是其所标榜的即身成就,所谓即身是指就要在这一生的有限时光里将佛法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成就。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三面佛三种面分别代表现在、过去和未来。三面佛庄严地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微微含笑,慈悲地观望着前来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眼前的这一面代表现在,她面容娟秀,和蔼可亲,体现出美丽善良的母性形象,提醒你珍惜现在,把握现在,要有知足常乐的精神;左边这面代表过去,她眉目安祥,俯首下视,告诉你原谅自已,不要后悔已经发生的事情;右边的这面仪态活泼,代表未来,告诉你未来充满信心希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件大明永乐年施款铜鎏金三面佛高31厘米,其头顶为铜鎏金饰物顶,高发髻并染佛顶青,额头戴五叶花冠,耳珰斜垂及肩。其脸型同属永乐造像常见的方圆脸,面庞圆润。其衣纹简单流畅,腰部纤细,头饰华美绝伦,富于动感,颈挂珠宝璎珞,身佩各种头饰、项饰、胸饰、腰饰、臂钏、手钏、足钏等饰品庄严全身。三面佛赤足端坐于莲花座上,神态各异,各持法器,各有所寓。整尊造像手臂或下垂,上扬,形成活泼灵动的优美造型。度母慈祥的微笑与平静的面庞,同时传递给观者一种祥和、宁静与内心和谐的感念。永乐款铜造像素以衣饰华丽精美、装饰丰富繁缛称著于世,尤其是宝冠、缨珞、项饰、耳珰的精细雕刻令人目不暇接。此件造像简洁生动,质感极强,所用铜质之精,鎏金工艺之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神情表达之准确,实为明代佛教造像的罕见上乘之作。

 

      金铜佛造像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佛像因其久远的历史、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制作,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近年来美国纽约拍卖市场和香港苏富比的成交情况来看,拍卖价格较高的中国佛像,除了早期汉传佛像外,就数明代有款识的宫廷金铜佛造像。相比其他收藏品类,佛像的市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据资料显示,佛像的收藏和研究兴于海外市场,2000年以后,国内佛像收藏才开始启动。2006年,青铜佛造像的价格开始上涨,到了2009年渐趋于稳定。2010年至今,佛像价格再次开始上升。虽然佛像市场整体趋热,但一直没有经历大的爆发性行情。对于其中原因,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相比其他收藏群体,收藏佛像的人群并不多;而且佛像涉及的收藏知识广泛,存在鉴定难、收藏难的情况,所以一直以来并未过多受到热钱介入;同时,价格体系也尚未成熟,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而如此市场现状正给了收藏者介入的机会。

 

      在2013年春拍中,几家重要拍卖公司均设立金铜佛像专场,成交率皆过半。嘉德“盛世佛缘金铜佛造像精品”成交率为84.08%;保利“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成交率为68.80%;翰海“五觉金铜佛像”成交率为100%。可见近年来金铜佛造像拍卖正渐入佳境,该板块已成为艺术市场不容小觑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