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代 黄绿釉鹦鹉形提梁陶壶 陶质 高20厘米、底径8.9厘米、长22.5厘米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出土 鹦鹉立于喇叭形座之上,背部有提梁及注口,鹦鹉嘴为流,腹中空,全身羽毛刻划细致。鹦鹉的喙、前胸、爪上黄色釉,其余均挂深绿色釉。此壶造型富于写实特点,形象栩栩如生。
来源:德州新闻网 郭峰吕宏伟郭峰吕宏伟 德州市博物馆内,有一件高48厘米,宽30厘米,通体施绿釉的东汉绿釉红陶井,陈列在第二展厅德州汉墓展区的独立展柜中,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陶井是古人取水用的吗?它的造型与如今的水井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什么讲究吗?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水井也可以是陪葬品 汉代以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学为官方统治哲学,在以孝治天下的思维模式下,社会各阶层普...
郭峰吕宏伟 德州市博物馆内,有一件高48厘米,宽30厘米,通体施绿釉的东汉绿釉红陶井,陈列在第二展厅德州汉墓展区的独立展柜中,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陶井是古人取水用的吗?它的造型与如今的水井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什么讲究吗?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水井也可以是陪葬品 汉代以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学为官方统治哲学,在以孝治天下的思维模式下,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东汉(25-220) 高18.5厘米,长22厘米,宽22厘米 1959年北京平谷县西柏店汉墓1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通体施低温绿釉。明器。磨扇仅有一块,架设在一方形台的十字(穿孔)架上,磨台下连着漏斗,并用四柱支架。
唐(618-907) 高17.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7.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束颈,丰肩,收腹,玉璧底。肩部附短流和曲柄。通体施绿釉,施釉不到底,颈、肩、口、柄、腹等部分釉色有剥落现象。釉色青翠莹润,造型端庄大方。
东汉(25-220) 高17厘米,宽30厘米 1959年北京平谷县西柏店汉墓1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施低温绿釉,底座后端(即人操作处)的四角,各有一向上的支柱残痕,推测支柱上面还应有一扶手。碓为稻谷脱壳工具,大约发明于西汉,使用时踏碓人用足踏下杠杆将碓举起来,利用重力作用为稻谷脱壳。
东汉(25-220) 高50厘米,长43厘米,宽2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除后壁外通体施绿釉。单间,四阿顶,前开长方形门,门两侧有立柱,仓内上层有隔板。仓底四角,前为立姿人物形足,后为板状足。
东汉(25-220) 高65厘米,宽39厘米 北京平谷县西柏店汉墓1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明器。外施绿釉。由灯座、灯盘、灯柱组成。灯盘分三层错落而置,每层又分出三枝灯,最上层盘中立朱雀。当灯点燃以后,交相辉映,有如花树,呈现豪华气派。这种多支陶灯一般三至十五枝不等,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最多为十五支。多支灯一般为贵族使用。
东汉(25-220) 高36.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8.9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腹部两侧贴对称铺首衔环。壶外施低温绿釉,内口沿施黄釉。颈、肩部各有两道弦纹,壶底有支烧痕。
东汉(25-220) 通高3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通体施绿釉,由井亭和井圈组成。亭内有井架、辘轳。辘轳呈细腰形。井架两侧有龙头形装饰。井圈为圆形,井沿上有汲水用的小水罐。生动的再现了东汉时人汲水之情形。汉代井为汲水饮用或灌溉之用。
东汉(25-220) 高24厘米,宽11厘米 1959年北京平谷县唐庄子汉墓103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通体施低温绿釉。头戴圆帽,身穿斜领短衫,两袖高挽,屈膝而坐,身前放一短俎,持刀切肉。神态惟妙惟肖。
东汉(25-220) 高13厘米 1975年北京清河镇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通体施低温绿釉。模制而成,陶碓上有二人手扶栏杆,用脚踏杠杆举碓以舂米,展现了生动的劳动场面。
汉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通高98厘米 此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周围有骑士巡逻警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豪强地主拥有私家武装。
宋 辽 高28.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0.5厘米
唐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独孤思敬墓出土 俑高41.6厘米,驼高113厘米、长88.7厘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