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文物:东汉绿釉红陶井
2018-06-22 14:40:21 来源:新浪收藏 已浏览次
来源:德州新闻网

郭峰吕宏伟郭峰吕宏伟
德州市博物馆内,有一件高48厘米,宽30厘米,通体施绿釉的东汉绿釉红陶井,陈列在第二展厅德州汉墓展区的独立展柜中,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陶井是古人取水用的吗?它的造型与如今的水井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什么讲究吗?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水井也可以是陪葬品
汉代以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学为官方统治哲学,在以孝治天下的思维模式下,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这就导致有汉一代,厚葬习俗成风。汉代墓葬不仅陪葬品数量众多,而且大多制作精美,成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界备受瞩目的一类文化遗存。
西汉早期的陶器陪葬品多以鼎、钫、盒等仿铜礼器为主,客观反映出等级观念这一时期深入人心。随着汉代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不断壮大,社会重心逐渐由上层贵族向中下层士大夫地主阶层转移,这一变化迅速反映在随葬物品的种类上。西汉中后期,仿铜陶礼器逐渐减少,东汉时期,出土的陶器以充满世俗气质与生活气息的模型明器为主,如:楼、灶、壶、勺、厕、耳杯、猪圈等,这些成比例缩小的陶制模型,成为研究汉代历史重要的资料。本文中为大家介绍的陶井,便是汉代模型明器中的一件精品。
水井是人类重要的生活、生产设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时期。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原始农业,这就要求人类的居所相对固定,为满足这样的生产、生活条件,水井便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汉代的庄园主很有可能挖掘建造仅供自家使用的私人水井,作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对于“事死如事生”的汉代先民,没有理由不将水井陪葬在墓葬中,这就是陶井形成的原因。
造型精美与神仙有关
德州市博物馆馆藏的东汉绿釉红陶井,井身为上小下大的罐状,竖切面呈梯形,井身中部和下部饰有两组玄纹,两组玄纹之间印有水波纹,从井身形状来看,应为汉代典型的罐形陶井。井口平折沿,上接拱形井架,井架顶部塑有二鸟,回眸相望,神态生动;井架上部装有轱辘,与井口放置的水斗共同组成完整的汲水工具,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汉代先民的取水方式。另外,除顶部的陶鸟外,井架两边装饰有四片叶形陶饰,此种装饰风格在东汉较为普遍,多见于连枝灯的灯盏旁,有学者推测叶形装饰物可能代表汉代通天树的神仙观念,而这件陶井顶部的陶鸟,似乎更能证明其与树有关。
汉代陶井出土数量较多,但如此精美的陶井并不多见。结合墓葬中所出土的其它文物,我们可以推测,距今约2000年前的东汉早期,在德州生活着一位较为富有的庄园地主,离世后子孙将其埋葬,并将一件制作精美的绿釉红陶井放入墓中,如今,这件陶井静静地摆放在市博物馆的展柜中,供游客研究与欣赏。
责任编辑:小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