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东汉 盛酒或盛粮器 山东省潍县出土 高47厘米 西汉中期在今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创制了软釉陶。这类釉陶一般焙烧的火候不高(700℃——800℃),常见的有绿釉、黄褐釉,也有黄、绿、红褐的复色釉。西汉后期到东汉,软釉陶已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并亦出现于长江流域。这件绿釉陶壶是东汉时期典型的北方釉陶制品。
宋 辽 公元916年-1125年 盛水器 1950年辽宁省义县清和门萧慎微祖墓群2号墓出土 高52厘米、口径11.6厘米、腹径17.5厘米 此壶器体较高,圆腹,低圈足,细长管状流,环状扁体提梁,上有手捏状凹坑,绿釉施至器腹下部。 此式鸡冠壶多出自辽代晚期道宗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以后的墓葬,与此器同墓(辽道宗清宁三年,公元1057年)出土两件;辽宁锦西萧孝忠墓(辽...
宋 西夏 建筑构件 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皇陵西碑亭遗址出土 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 此物为建筑构件,形体高大,呈龙首鱼身状,龙首与鱼身系分别烧制成型,通体饰鳞纹,施绿釉,釉面光亮,威猛生动。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属羌族的一支。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现在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就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们的墓地,方圆约50多平...
宋 西夏 建筑材料 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皇陵出土 残长35.5厘米、厚1.4厘米 这件筒瓦的瓦当饰以兽面纹,外表施绿色釉,晶莹光亮。瓦及瓦当施绿色釉起于北魏,直到唐代数量还很少。西夏王陵的瓦及瓦当上施绿釉的比例已增大很多,但仍主要用于宫殿及陵墓建筑。
汉 东汉 明器 陕西省西安市新筑镇三里西村出土 高54.5厘米 此陶水亭位于圆形水池中,池周围环绕人物、马、鹅等。亭高两层,四阿顶,脊端与檐角均饰禽鸟。上层转角处从四根柱上各向两侧出两挑梁,接一斗三升斗栱承檐;下层也以同样结构承起平座。上层平座栏杆内四隅,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有男子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三人拍手伴歌。亭下层有梯。 汉代官僚贵戚都拥有众多的倡优女乐...
汉 东汉 明器 1956年山东省高唐县固河出土 高144厘米 此陶楼为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为方形四檐楼阁式。共四层,每层构造大致相同,由一斗三升斗栱支撑腰檐和菱形镂孔平座,平座施勾栏,上有镂空方窗。 西汉时期,木构楼阁逐渐出现。受技术水平限制,当时的楼阁常采用大木实叠而成的井榦式建筑,楼的外形缺乏变化。东汉时期,木构楼阁显著增多,楼阁的框架结构和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
元 1962年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代城墙墙基出土 前部宽22厘米、后部宽20厘米 这种构件安装在屋顶下沿,舌状物尖端向下,便于流泄雨水,称为滴水。这件滴水面上模印浮雕式龙纹,挂黄釉,龙的四周则挂绿釉。除此件外,北京城内曾多处出土元代的琉璃建筑构件,说明当时琉璃品的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石湾窑位于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该窑创烧于唐代,繁盛于明代,主要以烧制日用器具、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石湾窑陶制品,胎体厚重,胎暗灰或灰白色。釉饰善于仿钧窑而有所创造,厚而滋润,彩翠披离,俗称“泥钧”,又称“广钧”,以蓝、玫瑰紫、墨彩、翠毛绿、雨打墙等色最佳,产品品种很多。其中,瓦脊是石湾窑具有悠久传统的品种;而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陶塑则是石湾窑具有典型性的品种;酒壶是石湾窑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品种...
辽代瓷器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陶瓷器皿,大都按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契丹形式的瓷器,都是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容器而烧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 这件辽代绿釉刻花单柄壶(见图),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7.5厘米,壶小口,口内收,丰肩,下腹部渐内收。壶身肩部一侧有多棱形短流,与之相对应处为双条形绳系。在壶流与系之间腹部一侧有竹节形横柄,柄端有...
唐代青绿釉贴花纹陶豆钵 唐代初年,中国的文化精神由魏晋,南北朝的虚实转入唐代的壮实。学术方面的发展也由玄学转化为经学,这种虚实相间的精神表现,直接的影响了陶瓷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不再被先前莲花造形所拘束,而是逐渐走向丰富活泼的艺术技巧。 下面介绍一个唐代初年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年的青绿釉贴花纹陶豆钵收藏品。 豆钵内外洒满青绿色釉,艺术上采用对称排比的贴花纹饰。纹饰的造形复杂,母题的...
孔雀绿釉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 孔雀绿釉,又称“法翠”。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开始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旧址曾出土宣德时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孔雀绿釉的产品见有三足炉、高足...
瓷枕,最早见于隋代,流行于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各代,元以后渐衰,它分为两类:一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枕,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品种;二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瓷枕,主要是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釉、黑釉枕等。造型由最初的箱形枕和兽枕逐渐发展为人形枕、象形枕、脉枕等等。我国南北窑场普遍烧制陶瓷枕,而以北方为盛。河北磁州窑是烧制瓷枕最有名的窑场,其产品种类繁多且质量精到。 笔者藏有一件宋磁...
辽代的制瓷手工业,是辽代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唐、宋以来,受中原地区汉民族陶瓷文化的影响及工艺技术的传播,以及当时的契丹民族已经从流动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向以种植农作物和圈畜以食粮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量的饮具和容具等陶瓷制品,陶瓷手工业便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据有关资料分析,这尊绿釉菩萨造像,是由北宋早期大辽国赤峰窑烧制而成,通高38.5厘米(包括莲花宝座),菩萨身高33.5厘米,肩...
绿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助熔剂的低温釉。汉代低温铅绿釉陶的釉料中就含有2.6%的氧化铜。宋、金除烧制低温绿釉陶器外,还烧制绿釉瓷器,如磁州窑、吉州窑、定窑等,定窑所烧制的绿釉瓷器又称为“绿定”。元、明绿釉器有孔雀绿釉,明还烧造瓜皮绿釉器。清康、雍、乾时期绿釉器的烧制达到鼎盛,色调丰富,有郎窑绿、瓜皮绿、西湖水、孔雀绿釉等。今介绍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一组绿釉瓷器,以飨读者。 图1...
孔雀绿釉属低温釉,颜色类孔雀尾毛绿色,故得名。此种釉始于宋代磁州窑,到明代永乐时期,孔雀绿釉已经十分成熟,但有官窑款的完整传世品始见于明成化。明正德时此品种釉色呈色普遍较成化时浅淡。清康熙时,孔雀绿釉再度盛行,雍正、乾隆时继续生产,但少见有釉下青花装饰的,多为单一色釉的祭器及瓷塑和盆奁等陈设用瓷。 清代孔雀绿釉多无款,须把握各朝造型特征及胎釉工艺特征,确定其具体时代。康熙、雍正朝产品大体相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