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泉窑

    青瓷是最早烧制的瓷器品类,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美学追求。《释名·释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瓷,摹拟玉的光泽。在推崇“正色”、“玉德”的儒学和崇尚“自然”、“天道”的道教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时,已经预示了对青瓷的喜爱将伴随中华文明的演进。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极富盛名,也是最后一个青瓷窑系。龙泉窑也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制作精良,窑系庞大而闻名于世。
  
窑址分布

      龙泉窑窑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今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东接云和、景宁县,南毗庆元县,北邻遂昌、松阳县,西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在这里发现的古窑址占到了总量的70%。
  
来源: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泉市境内的窑址可分成龙泉东区与龙泉南区两大部分,以龙泉南区为核心。龙泉南区以大窑为核心,大窑龙泉窑遗址位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的琉华山下大窑村一带,明代以前称“琉田”,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故而统称为“龙泉窑”。龙泉东区主要位于龙泉东部紧水滩水库周边,窑址数量庞大,约有200多处窑址,以安福、安仁口为主。这一窑址群时代相对较晚,以元代晚期与明代为主,主要满足民用与外销的需求,品质较差,不能代表龙泉窑的最高技术水平与基本面貌,但是能够反应当时社会民间的审美趣味。

发展脉络
  
  龙泉窑的开创年代,学术界一直在不断推进研究。通常认为,龙泉窑业开创于三国两晋时期,初成规模于北宋,盛于南宋,元至明中期进一步发展,是我国制瓷时间最长的窑系之一。依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窑考古十年(2006-2015)》的报告,如果以现在的龙泉以及庆元县的部分地区作为龙泉窑的核心分布区,则龙泉窑业肇始于唐。且北宋中期之前一直小规模发展,零星分布,没有形成系列、规模;北宋中期是龙泉窑的真正开端,此时开始成系列、成规模地生产。
  
来源:中国考古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庆元唐代窑址出土碗

  北宋初期,吴越国的王族钱氏需要大量的贡瓷,而贡瓷基本产自当时著名的越窑,在需求量增大的压力之下,便将越窑部分烧制贡瓷的任务分担到杭州湾地区生产条件较好的绍兴、鄞县、宁波、上虞等窑;以及台州湾地区的临海和黄岩窑。越窑制瓷业的繁荣一直影响着同在吴越之地的龙泉陶瓷。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降宋,贡瓷停止烧造,杭州湾地带的瓷窑也因此而产量锐减,并渐次走向衰落,部分工匠向浙江南部迁移。越窑已不再是官办瓷窑,随之没落,龙泉窑代之而起。这一时期,龙泉窑地域上主要是包括庆元上垟地区在内的龙泉金村地区。到北宋晚期或两宋之际,开始扩展到包括金村、大窑、石隆、溪口、东区在内的整个龙泉地区,规模庞大,质量亦明显提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象钮盖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莲瓣纹盖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宋 龙泉窑青釉菊瓣碗

  时至南宋,都城南迁,龙泉窑为应付南宋宫廷及官家的索需,生产了大量的仿北宋官窑瓷器。南宋中期以后,创烧出极具玉质感,色泽莹润,青翠纯正的粉青、梅子青釉,自此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也因此在陶瓷史赢得一席重要之地。考古学者发现南宋中期新官窑——修内司官窑挖掘出土的陶瓷残片中,有较多透明度较高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且多为菊瓣碗造型,与龙泉大窑的产品相似,只是做工更加精细。此外,溪口瓦窑垟遗址出土的瓷片中南宋中期的陈设瓷与郊坛下官窑器也基本相同。由此,专家推断南宋的官窑修内司和郊坛下以龙泉窑工艺为基础,以皇家审美需求为蓝本,烧制龙泉精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 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 龙泉窑青釉点彩双龙瓶
  
  从南宋到元代是龙泉窑的发展鼎盛期,这一时期大窑地区取代金村而成最核心区域,作为中心窑场大窑的重要补充,溪口、石隆规模亦不断提高,质量仅次于大窑,由此四个片区逐渐构成了整个龙泉窑的核心区。元明时期因外销等原因,龙泉东区的瓯江两岸因便利的水运条件等,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在产量上超过了大窑地区,但质量普遍较差,远不及大窑的产品。随着水路体系的构建和贸易需求的扩张,龙泉窑的影响力不仅沿瓯江辐射到庆元、云和、景宁、遂昌、松阳、丽水、缙云、武义、永嘉、文成等周边地区(今天的丽水地区和温州地区),同时其影响也随着商贸活动,影响到闽浙交界处的浦城、松溪、政和等地区(福建省)和江西省的部分地区,形成了有共通特征,规模巨大的龙泉窑系。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整体质量下降,以至于绝佳的釉质青瓷的烧造工艺没落,但整个龙泉窑的窑业其实一直延续到今日。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史》, 中国硅酸盐学会,文物出版社,1982.9。
  
  2、《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3、《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陈万里 ,紫禁城出版社,1997.9。
  
  4、《龙泉窑的时空格局》,郑建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朝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