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各地欢庆传统节日 非遗传统面灯点亮元宵节

  江苏徐州各地欢庆传统节日非遗传统面灯点亮元宵节
  
  小孩子端着寓意吉祥幸福的面灯,欢快地绕场“送福”。 朱志庚 摄
  
  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过完年。2月19日是传统节日元宵节,徐州各地居民扎花灯、猜灯谜、捏面灯、吃元宵,同时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欢乐闹元宵,进行春节的最后狂欢。当天,记者走进社区、乡村,处处可见人们对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的“庆贺”。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一大早,徐州市泉山区王陵街道办事处小北门社区的热心大妈们便来到社区活动室和面准备捏面灯。63岁的杨德侠从家中带来了筷子、勺子、梳子、叉子等工具,还有做眼睛用的黑豆、黑米、花椒、大茴等“道具”。为了捏出新花样的面灯,大妈们提前几天在手机里的抖音和快手上找素材。
  
  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徐州王陵街道小北门社区的居民聚在一起做面灯、蒸面灯。 朱志庚 摄
  
  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徐州王陵街道小北门社区的居民聚在一起做面灯、蒸面灯。 朱志庚 摄
  
  小北门社区大妈们也学会了上抖音学习借鉴面灯制作技巧。 朱志庚 摄
  
  小北门社区大妈们也学会了上抖音学习借鉴面灯制作技巧。 朱志庚 摄
  
  72岁的苗天淑从抖音里学会做一对正在接吻的天鹅,美丽的尾巴、优雅的脖子,再配上一对黑米做的眼睛,惟妙惟肖。“大家在一起捏面灯,感觉才是过了十五,才有年味。”
  
  小北门社区吴副主任介绍,每年元宵节,社区都会把会手艺的居民请过来捏面灯、做元宵送给社区困难户和孤寡老人,大家一起过这一传统节日。此举也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文明。晚上,社区还举办一个元宵节点灯仪式,邀请居住在此的抗战老兵、“中国好人”宋光迎老人来“点灯”。
  
  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走进马庄村的中心街、神农广场,各式各样的花灯令人眼花缭乱。有手工扎的纸灯,有香包造型的布灯,更有传统的面灯。87岁的捏面灯非遗传承人姜洪兰老人正忙着烧火蒸面灯。“和小麦子面时,一定要加一些盐,这样就能保证制作出来的面灯不会塌,还要放油让面灯更加具有光泽。”姜洪兰不时地给大家传授制作面灯的窍门。
  
  面灯出锅时,姜洪兰老人拿着各种面灯介绍不同的习俗。“这个龙形面灯要等到农历二月二做成龙须面吃掉,寓意着龙抬头,子孙身体健壮。”
  
  民众举家前来马庄观赏元宵花灯。 朱志庚 摄
  
  民众举家前来马庄观赏元宵花灯。 朱志庚 摄
  
  马庄村第33届元宵灯会现场孩子们争相观赏。 朱志庚 摄
  
  马庄村第33届元宵灯会现场孩子们争相观赏。 朱志庚 摄
  
  做好的面灯会送到神农广场、文创中心等地进行展示、销售。“我们以生产队为单位,分开展销。从正月十三就开始蒸了,现做现卖。天天销售一空。”马庄村妇女队长王敬芝介绍说,大家还用菠菜、胡萝卜搅成汁和面,做出的“凤凰”、“乌龟”、“小黄鸭”都很有特色,深受游客欢迎,都很热销。
  
  “正月十五这天,农民就用面做出各种各样的灯,面灯上要掐上几个印子,代表月份。蒸的时候,哪个月份的印子里水多,就代表一年中的这个月雨水多。面灯点着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灯花,有的像棉花,有的像玉米,也有的像麦穗,结哪种灯花就预示着这一年哪种作物有好收成。”马庄村原党委书记孟庆喜介绍说,过去,人们会把各种面灯放在粮食囤、牲口圈,寓意着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改革开放以后,马庄村走文化立村之路,把面灯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从1986年开始,马庄村每年都会举办元宵灯展。
  
  女孩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面灯技艺。 朱志庚 摄
  
  女孩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面灯技艺。 朱志庚 摄
  
  马庄村150余面灯“匠人”互相点评新出锅的面灯。 朱志庚 摄
  
  马庄村150余面灯“匠人”互相点评新出锅的面灯。 朱志庚 摄
  
  今年的面灯有十二生肖、莲藕等不同造型,体现出改革开放以后,马庄的发展,以及历史传承。孟庆喜表示,过去面灯仅仅是一个民俗的东西,现在它是作为一个手工艺品,也是旅游的文化产品,马庄村将其在灯展现场展销,也增加村民收入。
  
  “马庄元宵灯会至今举办了33届,吸引了不少周边的游客前来观展。外来的游客就认咱的面灯,吉祥灯预示着收获。”马庄村委会主任张淑平说,有150多名村民来到现场参与到捏面灯活动中,另外各家各户自己也会做。
  
  张主任谈到,举办元宵灯会也是为了把民间非遗面艺传承下去。捏面灯也丰富老百姓在传统节日的文化生活,让大家对传统节日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印象,这样也聚集民心,也有利于带动马庄人生活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