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伙“以铁为笔”绘制近万件民俗烙画
2019-02-11 11:2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李常宪制作的立体烙画 武一力 摄
以铁为“笔”,以葫芦为“纸”。记者近日走进“85后”小伙李常宪位于武汉昙华林的烙画工作室里看到,他正一手握着电烙铁笔,一手缓慢地转动葫芦,不出10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褐色小虾便呈现在这只3厘米高的葫芦上了。
烙画源于汉代,又被称为“火针刺绣”。绘制烙画多以木板、树皮、葫芦等为作画材料,以烙铁烫烙使其炭化,形成天然的棕褐色“颜料”。它是古代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如今成为中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常宪用来烙画的葫芦 武一力 摄
李常宪今年34岁,自学烙画十余年。2008年,他还是一名从事设备维修的理工男,偶然从网络上了解到“烙画”这门手艺,便痴迷其中。
“烙画以最古朴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之美,我想把它带到大众的生活中来。”李常宪说。抱着传播传统文化信念,从未接触过艺术教育的他从最基础的素描、国画开始自学,再慢慢地练习使用电烙笔在木材上作画、雕刻。
烙铁的温度通常可达近400摄氏度。李常宪在自学烙画的十余年间,手常常被烫伤,但他仍然乐此不疲。他介绍,绘制一件优质烙画,需要精准地掌握烙铁的温度、下笔的力度。一旦没有把控好,要么线条不清晰,要么会把木材烫焦。

李常宪作品展示 武一力 摄
为了更好地表现传统艺术的古朴和柔美,李常宪在烙画中还融入多种“中国元素”。他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一副酷似水墨画的烙画小猫,他用浓淡不一的笔触凸显出小猫的立体感,既保留了烙画清爽利索的特点,又颇含水墨画的韵味。
目前,李常宪已创作了近万件烙画作品,其中有花草虫鱼、戏剧脸谱、新年福娃等民俗题材,也有长江大桥、黄鹤楼等武汉地标建筑,还不乏年轻人喜欢的动漫题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