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皖冀三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新年伊始,各省区市“两会”陆续召开。在各地“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言。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业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一个个议案、提案,为珍贵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活”起来鼓与呼。 
  
  赋予中轴线传统建筑更加丰富的生命力 
  
  从元大都到今日的北京城,在7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中轴线延续至今。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范围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包括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14处重要的文物点。 
  
  今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聂一菁提交了关于中轴线“活”起来的提案。聂一菁表示,中轴线沿线分布着丰富的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美术馆等,也有很多地标性建筑,包括故宫、天坛等。它们周边生活着北京市民,也吸引着大量游客。因此,应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精髓传承、文化价值提升工作。 
  
  聂一菁建议,建立中轴线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展示体系,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作为带动点,围绕人文典故、街道水系,打造文化精品线路、文化魅力场所,让人们在看到这些古老建筑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人和故事。此外,还应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优质文化活动,让中轴线地区的文物“活”起来,引入传统的文化和演艺项目,赋予中轴线古建筑更加丰富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 
  
  对于中轴线保护,北京市政协委员张鸿声表示,虽然中轴线大部分完整,但是也存在一些有缺失,甚至难以复建的建筑。当前,应结合今年中轴线的规划,格外重视珠市口到永定门步道的修复工作,以确保中轴线文化的完整。同时,应恢复永定门箭楼以及城门内关厢等部分建筑。 
  
  健全完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 
  
  在今年安徽省“两会”上,安徽省政协委员张向阳关注的是安徽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他认为,安徽省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如佛子岭水库、合肥钢铁厂、泾县宣纸厂等,大批老工业企业曾为安徽经济建设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保护工业遗产,对于留住安徽城市工业发展历史记忆、丰富城市文明档案、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城市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很多曾经为安徽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工业企业或迁离城市,或面临“关”“停”“改组”,甚至一些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遗存、遗址被损坏或拆除。 
  
  如何让这些工业遗存“活”起来,做到既保护好又利用好?张向阳建议,首先需要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宣传,多渠道发声,强化市民对保护工业遗产的认识;其次,要建立详细的工业遗产清单和工业遗产保护目录;最后,在对工业遗产调研的基础上,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安徽省工业遗产实际情况,健全、完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 
  
  张向阳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应该建立在原址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好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可以开展文化、休闲设施建设等,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经营性保护,增加工业遗存的内涵价值,实现利润和收益,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工业遗存,形成良性循环。 
  
  加强大运河沿线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 
  
  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在省内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五市。大运河河北段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是漕运通道,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海盐之路的通道,其河道、码头、仓储、桥梁、渡口、炮台等建筑和文物,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 
  
  民革河北省委经调研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大运河河北段河道多处被毁,存在生态环境恶化、河道污染严重、文物缺乏有效保护、人文环境没有得到有效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民革河北省委建议,加强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认定、保护范围划定和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建立保护档案,科学合理确定修缮方案。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还应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加大对运河历史文化聚落整体保护和综合整治力度,体现大运河在丝路、瓷路、茶路、盐路、驿路的地位。 
  
  民革河北省委认为,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加强京津冀三地产业联动,发挥历史文化、产业资本、智力优势,谋划大运河文化带的产业战略、生态修复和文化振兴。同时要优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提高大运河沿线人民的幸福指数。此外,还需要统筹相关部门职责,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工作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