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建立与公众的“超级链接”
2019-03-19 11:20:40 来源:人民日报 已浏览次
前几天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最好的保护。针对我国文物修复保护人才匮乏的问题,有政协委员表示,将建设“文物医学院”,培养更多“文物医生”。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让更多人关注文物保护利用的话题。
随着近年来文博事业发展带来的博物馆热,人们在领略文物之美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文物从被发掘到被修复,再到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整个过程。不久前,一个以“修复文物,遇见文明”为主题的H5成了“爆款”。这一新媒体作品展现了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陶三足炊器,以及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等3件代表性文物的修复过程。网友只要轻触手机屏幕,就可以“亲手”完成文物的修复工作,从而感受文物修复的独特魅力。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文物知识的普及获得了更多更新的渠道,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方式。2017年举行的国际建筑博览会上,人们欣赏到了敦煌莫高窟精美的洞窟壁画,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莫高窟的人流、壁画实时环境状况,也一同通过数字传输同步呈现;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乌镇国际互联网会展中心用三维高清采集、三维打印等技术,将临潼的兵马俑请到了乌镇,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它,还可以与它亲切握手。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瑰宝。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用更多元的方式感知文物、与文物互动。2016年底,国家文物部门与中国移动、腾讯、百度、网易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通过技术平台的引进,将智慧博物馆由理论推向实践。众多博物馆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与公众的“超级链接”,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集中展示精美文物,讲好文物故事,不断创新文物传播方式。
在文物传播领域,3D数字动画技术,VR、AR等技术的运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更多样、更迅捷地传播开来。“阳春白雪”的内容得以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润泽千里。“修复文物,遇见文明”等文物主题文化产品,就是创新文物传播方式的典型案例,通过新的媒体样态将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立体呈现,进而在历史的经纬上拓宽了人们对文物的认知。传奇的故事、生动的表达、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进一步激发起人们对文物的兴趣和保护文物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了解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渴求,无声无息间,拉近了人们与文物、与历史、与传统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出现,让人们通过精妙的故事、立体的呈现、多元的互动,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文物和文物故事,更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