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博物馆文创“同质化”

  自从2013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朕知道了”胶带问世以来,文化创意已经蔓延至我国整个文博领域,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纷纷推出文创产品,从文具套装到钥匙扣,从生活用品到旅游用品,不一而足。然而,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对博物馆文创领域的同质化问题提出了质疑:“你做一个扇子,他也做一个扇子;你做一个杯垫,他也做一个”。这不无道理。
  
  通过考察欧美一些国家博物馆做文创的实践模式,我国的博物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借鉴经验,探索创新。
  
  与国内知名设计师、文创企业、产品生产方深度合作。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无非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主研发,一种是从厂家进货购入。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有顶尖的设计、独特的创意做后盾。比如,大英博物馆就有由9名全球采办组成的部门负责设计或寻求设计并联系生产。我国的博物馆可以配备独立的创意和设计团队,也可以和文创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产品授权,将产品研发“外包”,从设计、制造到营销,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 
  
  注重标志性元素提取,照顾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各个博物馆要做出特色、创立品牌,就必须提取自身的“标志性”元素,以“明星藏品”优先,将其所体现的元素内涵,从“衣食住行”的角度全方位、一条龙开发到极致,并充分考虑各年龄段消费群体,生产不同品位、价位的产品。
  
  拓宽创意思路,注重馆藏“明星藏品”和中国特色元素紧密结合。比如,小黄鸭是英国的一种特色IP(知识产权),大英博物馆将之与馆藏品相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卖萌小黄鸭”系列。我国的特色元素林林总总,可以吸收利用的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此外,配合国内的重要节日、传统节日,也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纪念品,甚至形成固定品牌。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可以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文化的创意和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物品的生产、制作和观赏,还可以构建诸如场景再现式的各种体验活动,让观众们沉浸其中,带来更加直观、形象和立体的感受。在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设计都是以静态的“物”为中心,即以被动式的观赏为主要基调,有些机械、呆板和单调,而法国卢浮宫大胆地开辟了地下商场,博物馆俨然被打造成为艺术和商业兼顾的公共空间。
  
  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不仅“开网店”销售文创产品,也可以打造网络在线博物馆,开发与馆藏元素相关的小游戏。另外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建研究院,培养研究型人才和文化创意、设计、传播的“实战型”人才。
  
  文创已成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做文创与其说是在“卖产品”,不如说是在利用文化元素“讲故事”。我国博物馆文创总体起步较晚,经验与市场都还不够成熟。要走好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之路,既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和激励,也需要博物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平衡好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创新有道,成熟有方。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