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士建议:保护好徐光宪故居,建立纪念馆


府山直街宣化坊39号(照片由徐晓峰提供)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府山直街宣化坊39号,是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1920.11~2015.5)的故居,但与熙熙攘攘的仓桥直街相比,这条仅相隔一条街巷的石板小路,却显得异常冷清,不少居民对徐光宪的生平事迹都知之甚少。 
  
  徐光宪出生于宣化坊 
  
  宣化坊,北起绍兴市越城区府山直街,南至凤仪桥与司狱使前交接处,是一条全长212米、宽仅二三米的石板小巷。宣化坊是从南宋沿袭下来的旧地名,“宣化”的本意是“传布君命,教化百姓”,这里的“君”,无疑是指两宋之际驻跸绍兴的宋高宗。因其位于绍兴府衙署及通判署近侧,是知府或通判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教化百姓的地方,故名宣化坊。 
  
  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出生在宣化坊39号。他生前曾撰文回忆,这是一幢三间二进的台门屋。前后两进都是楼房,中间有个大天井,夏天搭起凉棚可以乘凉。前进楼下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楼上三间都是书房兼卧室,后进三间是客房。房屋北面还有菜园和小屋,菜园里有口井。房子的前面是条石板路,后面是环山河,设有河埠头,经常有农民摇着船儿向沿河人家售卖西瓜、蔬菜和稻草。 
  
  从家乡的石板小路出发,徐光宪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他先是在绍兴上了小学,然后到杭州读初中,后来考回稽山中学。因为父亲过早去世,家境陷入困顿,加上抗日战争爆发,高二以后便辗转于杭州、宁波、上海等地。这中间,他经历过转学、停学、逃难、就业、失业等困惑,最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鉴于对学习的渴求,徐光宪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3年时间读完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新中国刚成立后,他与夫人高小霞怀着“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在美国“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生效前夕回到了祖国。 
  
  徐光宪夫妇回国后一起进入北大化学系,后来又一起获得院士称号。在徐光宪毕生教育科研生涯中,曾4次改变了科研方向,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又到稀土分离,最后回到量子化学研究。在徐光宪的世界里,服从国家需要,才是科研工作者的唯一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转换中,他接二连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徐光宪荣登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奖台。 
  
  呼吁将故居列入保护范围 
  
  如今,一代科学巨匠已离我们远去,但走进宣化坊徐光宪院士故居,仍然能让人们依稀感受到,这里有他的童年梦想,有他勤奋苦读的身影,有他攀登高峰的脚印……这是徐光宪留给绍兴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在2015年,绍兴市文史专家任桂全就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徐光宪故居,考证其是否具备文物价值,并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这不仅是对徐光宪院士的最好纪念,还能够让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绍兴文史爱好者徐晓峰保留着与徐光宪院士的多封书信和照片。他介绍说,绍兴人杰地灵、院士不少,但到目前为止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唯独徐光宪一人。徐光宪与夫人高小霞既为同乡同窗,又同为院士伉俪,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希望能够在宣化坊徐宅或者合适的地方设立徐老的纪念馆,他也会把珍藏多年的照片捐献出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这位院士的生平,从中汲取更多探索科学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