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后溪:衢州大花园里的历史遗珍


古朴的后溪老街仿佛在诉说着历史。郑凯 摄


后溪集镇入镇口,牌坊高耸,一侧仿元代吾丘衍风格篆刻的“通达后溪”巨印,激励着后溪人奋发前进。郑凯 摄 
  
  后溪古镇,其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很可能是衢属各镇之最,且如今更被称为“通达后溪”。此“通达”,与古镇当年西园牌坊上所书的“通江达衢”四个大字有关。其实,后溪古镇又何止是一江通达古衢州?此“通达”涉及范围极广啊,容我择要道来。 
  
  上贡宝物姑蔑珍 
  
  三千多年前,后溪的珍宝,就通达于华夏政治中心,献给周成王了——《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在周朝初年,新建于今洛阳的王城完工,周成王因此大招诸侯四夷聚会共庆时,姑蔑国(今衢州)所献给周成王的贡物是“姑蔑珍”,即大珍珠,它可能就出自于后溪。 
  
  《逸周书》记载:“成周之会(即上文所说的周成王大招诸侯四夷聚会共庆)……东越海蛤(释:东越人贡的是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释:欧人,贡的是蝉蛇,即鳝鱼,因体有粘液而顺溜溜的。食用它,味美)……姑妹珍(释:姑蔑国,贡的是珍物。此处改‘妹’为‘蔑’,其依据见宋代学者王应麟的《逸周书补注》:‘姑妹,即姑蔑。’),且瓯文蜃(释:且欧,贡的是大蛤)……” 
  
  据以上引文及释文,我们得知,古衢州在隆重之极的“成周之会”上,向周成王献了贡品“姑蔑珍”。但这“姑蔑珍”究竟是什么珍物?出自古衢州何处? 
  
  康熙《衢州府志》编撰者曾据《逸周书》中排列于“姑蔑珍”前后的贡品均为各地土产食品而推测,曰:“今衢州产无甚珍奇,不知当时所珍果系何物。想只如东越海蛤、且瓯文蜃之类,皆是土地所宜,而非有怪异可喜之物也。”就这样,不无模糊地对“姑蔑珍”作了低评价。 
  
  时至晚清,疑云始散。民国《衢县志·贡榷》载:“光绪二十年(1894),南乡沿后溪旁,居民淘河得大蚌。剖之,中有巨珠,光彩莹然。益淘之,复得数十颗。大者如龙眼核,小者亦如黄豆粒,色洁白而有澹红者,以不能穿眼,鬻之杭、沪之间,价值数百金。时慈溪冯一梅(按:当时的著名学者)掌教在衢,亲往视之,曰:‘此即古之所谓姑妹珍也。’尝以命题课士(释:以‘姑蔑珍’为题,让书院的学生作文),此亦可备一说。” 
  
  笔者认为,其时著名学者冯一梅之鉴定,当为定论。就以他所见之珠而言,其中“巨珠”,肯定还大于“复得数十颗”中之“大者”,更大于“龙眼核”,且“光彩莹然”。哪能不赞之为“珍”?而如果在三千年前姑蔑所贡之珠亦如此精彩,列于《逸周书》所载一般各地所贡的土产食品中,哪能不尤显得精彩? 
  
  于史料中搜索,衢州从古至今,除后溪外,他处并未发现天生巨珠,综上所述:三千多年前,产出并通达于周成王的大珠“姑蔑珍”的这份荣耀,只能属于后溪。民国《衢县志》中对冯一梅先生之鉴定,仅谓“亦可备一说”,似乎过于谨慎保守了! 
  
  印学奠基人吾丘衍 
  
  西晋文学家陆机,于《文赋》中,形容美好之物能影响周围时,有名句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唐代文学家王勃于《滕王阁序》中综天、地、人三者关系时,有名句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溯古后溪,与上述名句自然相符:既出姑蔑珍,自然更出人杰,其中最成后溪一大亮点的应是出自棠村的元代学者、艺术家吾丘衍。在此,且不提他如何博学多能,于古文字学、史学、音律、书法等方面均造诣高深。仅仅提他将金石篆刻从实用工艺转变为高雅美术的开辟之功,就够后人引以为豪了。 
  
  尽管国人好古,推崇周、秦、汉之印,但那时的印只用于实际事务,与艺术无关。而往后的六朝、唐、宋时的印,仍然与艺术无关,且治印走入邪途。值得继承、借鉴的古法尽失,后人评之曰“杂芜、粗陋、卑下”,待吾丘衍一出,以其理论、实践大行于世,这才开辟印学之新天地。他所著《学古篇》中的卷一《三十五举》,是一部我国最早研究印学的理论著作。其前“十七举”论篆法,其后皆论镌刻,所述寓有己见,甚多创获,当时人就奉之为经典了。后人效法他,继承他的理论而著书的,代代有之。 
  
  大文豪鲁迅也在《蜕龛印存》序中写道:“元吾丘子行力主汉法,世称景附,乃复见尔雅之风,至于今不绝。” 
  
  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笔者局限于一向见闻,曾久久认为古后溪只是一个不大范围内的水陆交通枢纽: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后溪凭紧靠着江山江,下通衢州、杭州,上通江山县,颇占优势。论陆路交通,则从北京至福建的驿道经过后溪,由此处接通湖南镇、遂昌县等附近县、镇、村的大路也不少,以致商业还算繁荣,甚至镇属村也有不少名带一“街”字,如后溪街、百灵街、新桥街,可谓“无商不成街”的呀。 
  
  民国期间,后溪还设官盐分销处,负责供应衢县南部居民的食盐。由此可见,后溪联系整个衢南地区的各处交通运输也还算发达。认真查阅史料后,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古后溪通达于世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一段江河行程须经过后溪。且由于后溪正处于衢州至江山行程的中点,上下水的船均须于此停靠过夜。于是,后溪更成了通达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啊! 
  
  江山市作协主席蔡恭先生为仙霞古道向联合国“申遗”,曾特撰《古道沧桑两千年》一长文,而后更撰《仙霞古道史话》一长文。两篇长文旁征博引,阐明了仙霞古道兴起于唐宋,极盛于清,千余年来,实为海上丝绸之路陆上部分的重要一段的史实。 
  
  承蔡恭先生之惠,也使笔者消去了心中久存的一个疑点:为何民国《衢县志》中特载“后溪市……无大商市,旅店居多”?原来,古后溪处于衢州至江山行程的中点,上下水之船均须于此停靠,船上旅客自然不免登岸或办事或玩赏,于是自然多需旅店休憩啰。想当年,停靠我古后溪的,每每货夸“天宝之物华”,客称“地灵之人杰”。这些呈现于后溪人眼前,自然使其长见识、拓心胸而增通达。蔡恭先生文中介绍道上来往的人杰,曰:“仙霞古道上经过的……目前有史可查的,知名的就有张九龄、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朱熹、辛弃疾、刘基、徐霞客、李渔、袁枚、林则徐等。 
  
  那么,这些“地灵之人杰”也必然经过后溪,并或曾登岸流连、赋诗作文、添光古镇吧!甚至也不妨大胆推测:空海大师,那位日本文字的创造者,日本佛教最大宗派的缔造者,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在他来中国登陆福建后,越仙霞岭,转水路赴长安,途经后溪而须停靠时,极有可能也光临镇上而有所弘扬吧! 
  
  通达平心的吾平堰 
  
  后溪人或因上文所述的方方面面,胸怀之开阔通达,似亦胜于他处。始建于明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吾平堰,应为一个明证。其600年的通达广惠大有功德,应亦为后溪古镇的一大亮点。而此堰原由棠村吾氏家族族人捐资合建,堰水流经34个村,能溉田万亩,自然也当惠及这些村中非吾氏家族之农户。然而,在小农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通达合众,和衷共济,亦为不甚容易解决之题。所幸,不仅吾氏家族人,而且34个村的人均能通达协商、平心处事。于是一堰因人通达而水广惠,皆大欢喜了。所以堰名吾平,似乎不仅仅指吾氏家族内合建此堰时,方方面面事事能通达平心以处理,无有不平之怨,应亦指族外村人之能通达平心——吾平堰,或可释为:我,我们都感受公平的堰。 
  
  吾平堰之通达广惠大功德当年之不可缺,还可由晚清光绪十七年时民众对修复此堰的非凡反应来细加体会吧。其时此堰毁废,无力修复。据民国《衢县志·名宦志》载,金衢严道道台邹仁溥是位关心民间疾苦的好官,一上任便访察民情。当他得知吾平堰毁废了,而此堰与农田收成大有关系,就立即决定由官方拨款修复此堰,并敦请热心公益的上宇村乡绅吴嘉祥、吴瑞父子负责施工。随后此堰修复,农田不再受旱,收获倍增。民众对邹道台尤感激不尽,并为他建祠塑像,将他奉祀起来了。而邹道台则因感激乡绅吴嘉祥父子负责施工之尽心尽力,赠给上书“乐善家风”的大匾,以旌表这对父子的德行,一段佳话流传直至今……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