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葬俗
1.砍馆下葬。黔桂交界的白裤瑶,老人去世,要为其梳理洗身,并用白布绕住下额绑头,把两只小腿捆绑起来。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灵魂乱说乱跑。送丧时,由十六个青壮年举手托棺,缓缓前行,丧家的女婿及堂兄弟们提着酒坛跟随,不时用竹筒舀酒给托运棺木的人喝,一路须饮酒不断,坛不让空,表示丧家将来福泽丰隆。遇上岔道,须停下鸣枪三响开道,表示惊动天地,求神保佑。下葬前,还邀请巫师祭穴,棺木一经落入墓穴就不准移动。巫师口念咒辞,手提柴刀按左中右顺序在棺木上猛砍三刀,分别表示死者的阴魂离开家门、寨门和人间,只能为活人赐福纳吉,不准作祟捣乱。坟多垒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巫师还插一根“归家竹”于坟上,象征死者阴魂已与祖先聚会,并在丧头放上死者的遗物。有的还在长方形坟的四角,放上四只雕刻的木鸟,坟旁或坟上竖上一根直径约三寸、长约六尺的白色标杆,若是宰牛祭奠的,则将一只牛角挂在杆上。
2.舅爷砍牛。过去,居住在黔桂交界的瑶族,崇拜祖先,重丧祭。有老人死亡,往往要舅爷砍牛祭供。分不同的姓氏,杀水牛或黄牛。先由几个年轻人执鞭撵牛绕场两圈,边撵边哭,接着,孝子低头背铧口进场,驾牛作犁田状,并用青草喂牛,用篾圈套住牛颈,再用粗绳把牛拴在木桩上。舅爷扛着大砍刀阔步闯入,趁牛不注意,猛朝牛颈砍下,众人立即一拥而上动刀剖解。牛肉煮熟后,拌入用各家族凑来的糯米制成的糯米饭,用芭蕉叶包成若干包,分发给众人,见者有份。当众人打开饭包看到牛肉时,低头片刻,表示哀悼。这种丧俗起源于母系社会的祭祀活动,现已不流行此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