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风俗习惯之煨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藏的宗教文化除了佛教,还有萨满教等藏族本土宗教,在长期的生活中,这些宗教的仪式和文化已经融入了各地区藏民的血液里。例如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煨桑就已经远不是宗教的仪式,而是成为了藏族的风俗习惯之一。

 

  煨桑是藏族以及信仰藏传佛教的土族、蒙古族等民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一习俗的渊源,有关专家认为是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文化的遗留。传说,远古时期,藏族男子每当出征或狩猎归来时,部族首领、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聚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意为用烟和水驱除各种污秽之气。其实这一作法至今仍遗留在藏族的民俗民风中。当村寨里死了人,送葬的人们返回村寨的时候,人们早早就在村口燃起一堆牛粪火。牛粪火烟雾缭绕,凡是去送葬的人,都要从火堆旁走过。此刻的火堆藏语叫“嗡”,走过火堆,意即消除因为去送葬而沾染的污浊之气。

 

  后来这种习俗有了演变,以“桑”祭祀神灵,祈祷平安胜利,成为高原先民同神灵沟通的主要方式。人们认为,桑烟可以直达上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将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使诸神欢喜,保佑世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直到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为了立足,佛教借鉴了本教和当地民族的一些习俗,煨桑就是其中之一种。由此煨桑与藏传佛教结合起来,规模更大,更加盛行了。可以说,煨桑是藏族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两层文化形态催化下形成的祈愿礼俗。

 

  “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但也有专家认为,以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则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因为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脱水的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炒青稞、茶叶、糖、苹果、清水等众多食品。在我的家乡环湖草原,煨桑所用的物品中经常会有一些野花,如康巴赛布、哇勒嘎布、鞭麻嘎布(银露梅)等。

 

  在藏族人家,桑炉一般都设立在院落中央、房顶或者墙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之处。煨桑时,一边点燃桑料,一边要大声诵念《桑祭经》。

 

  正如白天无法理解黑夜,夏虫不可语冰,被物质文明染污的我们,又怎么能理解宗教文化的那份虔诚和无所求?在漫长的岁月里,煨桑成为了藏族的风俗习惯,并且继续帮助藏民们净化他们的心灵,而我们却只能在显示器前,轻声叹息商品社会对我们心灵的席卷一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