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客家山歌五句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魅力,客家话、喜剧音乐、工艺、舞蹈、民俗、饮食、建筑等,都是非常神奇的存在。

 

  粤东客家山区的梅县、大埔、兴宁等县,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艺形式——五句板山歌。这种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旧称“乞食歌”,因为演唱者多辚沿门托钵祈求布施的乞丐。由于“五句板”每首歌由五句歌词组成,解放后被正名为“五句板”。

 

  “五句板”的演唱者,手执四块竹板,有节奏地连迭打击竹板,以作前奏(每首歌后有间奏),旨在引起人们的注意,聚集听众。它有悠久的历史,四十上下年纪的人,一般都能唱上几着。“五句板”歌词纯清新、通俗易懂、妙语双关、形象生动,并有一定调式。唱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悠扬,声情并茂,优美动听。

 

  “五句板”多作长篇叙事,每篇数十首至百余首不等,如旧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都是民间喜闻乐唱、传诵不衰的长篇歌本。

 

  “五句板”表演形式灵活,可独唱(夹带道白,如同说唱)、说唱。解放后,文化部门曾把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授以新编五句板各种歌本,宣传国家的时事政策、法令,歌颂好人好事。演唱形式又发展为群唱、联唱,并配以民乐伴奏,效果甚佳,因面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宣传演唱形式“五句板”;演唱者可歌词内容、变化音调,唱出悲伤忧怨、慷慨激昂的各种复杂感情。

 

  解放后,涌现了不少有成就的优秀艺人,台大埔文化馆山歌师余耀南、张照英,梅县的汤明哲,都是省内外知名的曲艺明星。“五句板”山歌,有人誉为生长在粤东客家山区的一朵绚丽的山茶花,真的当之无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