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不能止于“认养”

  据报道,文物大省山西省现存2.8万余处古建,由于人力、财力投入不足,大量低等级古建现状堪忧。捉襟见肘的文保工作与数以万计的古建命运,倒逼山西于去年初启动低等级文物“认养”新政。(据光明日报报道)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文明的象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虽然,国家层面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面对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域幅员辽阔、文物面广量大的客观现实,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存在任务繁重、人力不足、资金有限等突出问题,造成官方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导致很多文物因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而遭到破坏,令人心痛。

  穷则变,变则通。作为文物大省,山西省找准文物保护工作的短板,创新实施低等级文物“认养”政策,通过“认养”的方式打通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保护工作的通道,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开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新局面。从目前的社会反应和实际效果来看,文物认养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物认养并不是“万能药”,它只是重要的补充力量。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不能止步于“认养”。

  文物认养要避免认而不养的情况。文物认养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体现,但并不是所有人和组织把文物“认养”下来都能做好保护工作的。一方面,保护文物是一项专业性和严肃性很高的工作,很多个人和组织凭借着一腔热血“认养”了文物,却可能并不具备保护文物的专业技术和经济条件,导致无法给予文物科学有效的保护,甚至会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和组织,打着“认养”的旗号,冠冕堂皇地为自己谋取私利,将文物认养变成了装装样子、走走过场的“认养秀”,全然不顾对于文物的保护。因此,文物认养只是第一步,我们必须通过资格准入、能力培训、明确责任、绩效考核等方式,将文物与认养主体牢牢绑定在一起,让文物认养取得实效。

  文物认养要杜绝职能部门甩包袱的情况。虽然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但文物保护部门的主体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其必须做也必须做好的工作。即使如今文物认养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文物保护部门切不可袖手旁观、甩手不管。首先,文物保护部门要通过资格审查、效果考核、奖惩机制、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等方式,确保文物认养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其次,文物保护部门要与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紧密协作,在文物认养妥善解决低等级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高等级的重要文物保护工作,更全面、更深化、更好地保护好珍贵的文物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文明基因。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虽然文物认养开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路径,但我们要理性认识文物认养,避免“一认了之”,确保文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