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牛首乳丁纹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簋,在青铜器的铭文中称作“”。簋作为礼器自宋代以来被学者误称为“敦”,后来清代的学者为之正了名。将“”辨为簋。簋字从“竹”部,由此可知原始的簋可能是用竹子编的,但一直没有发现过实物,现在可以看到的较早的是陶质的簋。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陶簋是簋的早期实物。四川的大溪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昙石文化及江西修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陶簋出土。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的器皿,造型很像现在用的大碗,浅的则像水盆。簋大多有圈足,有双耳簋、三耳簋、四耳簋,也有少数为无耳簋。

 

  簋在食器中的地位,与鼎相依,是很重要的礼器。商代的青铜簋,有大口、直腹、圈足和侈口、鼓腹、圈足等二型,在二型中尚有附双耳者,纹饰多为夔纹、乳丁纹等。商代祭祀用的簋似无定制。西周时期簋与鼎组合出现,鼎在出现时为奇数而所配的簋则以偶数出现。据文献记载,天子九鼎配八簋,诸侯七鼎配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则三鼎二簋,出土文物中的簋数也符合偶数的规定,多少则与地位身份相符合。青铜簋在商代早期已出现。至西周时不但数量多而且式样也很多,这应当与西周时周人重食器有关,至战国晚期,簋一直在使用。

 

  西周早期的青铜珍品牛首乳丁纹簋,器通高23.2厘米,宽36.6厘米。直口折沿,深腹直壁,体有四兽耳带小珥,下方为高圈足,足下有厚边条。器颈、腹部饰有四道高扉棱,圈足及足的外缘各饰八道扉棱。在口沿的下方和腹下方各装饰着三排乳丁纹,乳丁排列规整,各个挺拔于四耳与扉棱之间。簋的腹部在与上下乳丁布阵之间饰有一圈直条纹。圈足饰夔纹,并以云雷纹填地。四兽耳下方有长方形小珥下垂,小珥外侧波状起伏。四兽耳的上方为立片状铜牌式,在牌的正面有两道凸出的扉棱,扉棱之间饰有一凸出的小牛首,在牌的背面也饰有一小牛首,又正好与对面的牛首隔沿相望。四耳的牌式下方为牛首浮雕装饰,在牛首浮雕的下面又有一小些的牛首浮雕,在下垂的小珥的两侧面也各饰有一个小牛首的造型,每个耳上共有六牛首,整器四耳共有24个牛首。在耳的两侧上下方用阴线各雕饰着夔纹,两夔纹间雕饰鸷鸟纹。整器造型庄重,装饰典雅,铸造精湛。尤其是以叠床架屋的手法将牛首的浮雕层层饰出,这种装饰的手法是极为少见的,再加上尖而耀眼的棘刺状乳丁纹的装饰,更显示出了此簋的美观大方。这件精美的铜簋早已流失于海外,现收藏在美国费利尔美术馆。

 

  在我国享有“青铜器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于1981年在当地纸坊头一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四耳簋,通高23.8厘米。四兽耳,高圈足,腹壁近直,沿下颈部和下方腹部饰细小的乳丁纹,颈部三排下饰四排。在其之间饰一圈细直的棱条纹。四兽耳上部作浮雕状牛头,两耳侧耸、圆目,牛头上方是上方下圆的片状铜牌,凸起部分作牛角耸起,凹槽中有突起扉棱,中间夹一小牛头,铜牌背面也饰有一小牛头,兽耳下部正中饰一小牛头,两侧有阴线勾勒的小鸟纹,兽耳下方有长方形垂珥,垂珥两面各有两道竖直的凹槽,饰有对称牛头,四耳连接簋身共有24个大小不一的牛头作装饰,神态生动自然,造型罕见,国内仅此一件,可谓西周铜器之珍品。其造型、大小及装饰纹饰与前者是十分相似的,只是在乳丁纹上不如前者,乳丁纹呈星泡状,虽有凸突而不显,略逊于前者。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