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到美国的青铜成王方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铜器中的鼎,为古代炊器。鼎,最早为陶制品,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历史。陶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非常普通的多用途炊具。

 

  青铜鼎是从广泛使用的陶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形制又因时代的演变而演变。大体说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鬲鼎也称为分档鼎,是鬲和鼎的结合体,上部为鼎,下腹为鬲。

 

  从商代开始鼎上铸有各式各样的神秘纹样,如饕餮纹、夔纹、蝉纹、象纹等,多呈兽面纹,纹饰变化非常巧妙。中晚期后器物内部渐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由一个动物象征代表某位王公大臣的“族徽”。后来出现了一个字的“族徽”和二个字的人名、署记等,渐至有了3个字以上,最后发展到40个字以上的简单记事等铭文。

 

  青铜鼎,在古代有着其他的作用。据传说,黄帝时曾铸造了三个大铜鼎,《史记·封禅书》中:“黄帝作宝鼎三,象征天、地、人。”

 

  青铜鼎代表了王权,也代表了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贵贱有等,上下有别”的等级名分制度。“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也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贵族死后用鼎来随葬。青铜鼎的作用,在商周奴隶制社会最为明显,春秋后衰落,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

 

  鼎的流行时间较长,从商代早期便开始出现,形式多样,有方鼎、圆鼎、扁足鼎等。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成王方鼎为传世品(见图)。器通高28.5厘米,口长18.1厘米。浅腹柱足式。器口沿为方唇折沿,两窄沿上分别饰有立耳,立耳分别雕塑成伏砒状。器主体为长方槽形,腹浅,内壁上饰有铭文“成王尊”三字。腹下有四柱足,柱足细而长。

 

  腹部沿下饰有鸟纹带,下饰乳钉纹框,五行排列,上两行中部空缺,中填有直纹,下三行齐整。中间饰有扉棱将乳钉分隔开。器腹四面与四角各饰扉棱,八道扉棱形成四方对称。足上部饰有卷角兽面及短扉棱,下饰有一道弦纹。

 

  铭文“成王尊”并非为西周时成王所制作,按西周金文之惯例,此应为祭祀成王之器,大概铸于周康王时期。

 

  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一件西周早期的“太保方鼎”,从器型看比较大,但从造型上看与成王鼎有些相似。其器的口沿上铸有两垂角伏兽,主体长方形浅腹槽,四隅饰有扉棱。腹下有四个细长的柱足,比起成王鼎的柱足还要细长。器型承袭了商代方鼎的传统风格,只是腹部稍浅了些。

 

  造型精美、做工精细的西周成王方鼎,显示了古人的高超制作水平。令国人遗憾的是它早已流失到了海外,现藏于美国的纳尔逊美术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