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之珍―――宋青釉香瓷罗汉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关“香瓷”的文献记载,曾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所载:“香瓷最不易得,有土胎香者,有泥浆香者,有瓷胎香者,有各种香胎者,此人工之香也。然亦稀也之珍也……”又曰:“清初大画家、画坛一代宗师恽寿平有一香瓷碗,能于座间发出香气,故其斋名‘瓯香馆’即指此也,盖宋瓷胎制胎往往杂以香料,历年已久,异香喷溢最为珍罕之品”。由此可见,早在清朝初年尚有香瓷存世,曾被恽寿平收藏,后近三百五十年间则淹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民国初年虽有几位瓷家论及,可皆为据传而已,并没有实物现世,可见实物之稀有。广大古陶瓷研究与爱好者,长期以来,欲求之而不得,令人茫然,着实成为憾事。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国逢盛世,国家十分重视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颁发的文物政策法令更趋完善,进而激发社会各界民众关注历史文物,引导民间古陶瓷爱好者及收藏者以正确心态收藏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化财富。河南省郑州市一位古陶瓷收藏及爱好者对家中久存堆积祖传遗物逐件加以甄别,偶然有所发现,令他十分意外,惊喜之下,邀我前往进行鉴赏。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锦缎方匣时,一股异香扑鼻而来,令我十分惊讶,当朋友亲手取出内装之物捧递给我,一件青色釉罗汉碗就展现在我的面前,他要我仔细鉴赏。这件罗汉碗敞口弧壁,平底内收,下有圈足。足底刷有浅酱色护胎釉,为垫饼烧制,余施满釉,底心也施釉。釉层厚润,光亮匀净,釉色青中泛黄,器表开片布满全身。造型讲究,庄重大方,古朴典雅。尤其釉层蕴润,开片自然美观。在显微镜下观察,其釉下结构,与宋汝一致。但按其工艺,却借鉴了钧瓷,具有钧、汝工艺的共同特征。据藏友介绍:此碗经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测试验证,其釉面成分与宋代“汝钧”成分相符合。而他本人也多次试验,若将碗贮于锦盒之中,不到两个时辰,盒内熏染异香久久不能消失。多次用冷、热水加肥皂冲洗,香气依旧,说明香气来自胎中。我们相信藏友介绍,在场的同仁们也参与鉴赏:碗内、碗底香气四溢,确认应属香瓷无疑,实为宋代香瓷再现,且保存完好,可谓传世之稀有珍品。就目前所知,仅此一件,堪称绝品。藏宝人兴奋的接着说:真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万万没有想到祖上给我们留下这么珍贵的遗产,并提议写成文章,发表于有关刊物,愿与大家共享。关于“汝钧”一词,在河南民间常有钧汝不分之说,所言不分是指常见有似钧非钧,似汝非汝,不好区分之意。经考古调查与发掘所获资料证明:钧窑和汝窑同属末代五大名窑之列,烧制技术各具特色,而又各有所长,两窑相距甚近,烧制时间基本同期,瓷艺有所交流,相互借鉴,实属正常。特别是在汝州东沟窑所发现宋代末期烧制出的产品,既具有汝瓷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钧瓷的工艺特征,形成了汝钧的共有艺术风格。这种作品,被世人将其称为“汝钧”。同时也验证了民众所说汝钧不分之来由。这件罗汉香瓷碗具备了汝、钧共有的工艺特征,应属于宋代晚期汝州东沟窑烧制。具有很高的收藏、观赏及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