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中国青铜兵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类期盼和平,却免不了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相伴而生,《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封建诸侯间战争之重要与不可避免。所有战争都离不开兵器,兵器对于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今天人们一方面恐惧战争尽可能避免战争,一方面却不断地制造兵器捍卫自己的国家。

 

  现介绍几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这些兵器充分体现了青铜时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一、曲柄铃手短刀此刀长23.4厘米,造型极富北方韵味,刀尾有铃首,有八道放射形镂孔,内置一铃,侧角有一环扣,以利悬挂,柄部花纹作锯齿状或点状,独具北方文物特色。这类刀不只是出现在北方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在南方殷代都邑安阳一带也常有出现。根据其形制此短刀应为商晚期之物。二、周初云雷纹有銎钺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此周初云雷纹有銎钺高7厘米,宽16.7厘米,这是一件做工比较精细的作品,钺的柄上铸有各种细密纹饰。侧面饰以雕像,简单而灵秀,同商代盛期流行的那种狰狞恐怖、威严至极的艺术风格已相去甚远。此钺最独特之处是以和田玉作为装饰固定木柲,和田玉上雕琢着兽面纹,可以为作品增添富有生机的细节,结构上不显得浮夸不实。

 

  三、战国袋形斧

 

  斧是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一般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此件袋形斧长12厘米,它是战国时期流行于巴蜀一带的特殊斧制,与当时中原地区所通行的斧制有个明显的区别,故而十分珍贵。

 

  四、战国永用戈

 

  戈为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此永用戈长31厘米,为战国时期之物。戈上刻有文字装饰,在战国戈中十分少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