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年他用“幺妹灯”走乡串户送祝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年春节,阖家团圆的时刻,却是64岁的欧继安最为忙碌的时刻。不过,作为蒲江幺妹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也应该是他一年中最开心的几天了。

 

  幺妹灯是蒲江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因其融合了川剧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被誉为“川剧的活化石”。幺妹灯的表演者则被称为“耍灯人”,他们多为普通劳动者,平常各自劳动生产,逢年过节便自发组成演出队伍走乡串户表演。

 

  欧继安就是这样的“耍灯人”,至今从事幺妹灯表演已有39年了。平日料理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也负责着一家婚庆公司的表演工作,待春节来临,在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春分期间,他换上表演服,走乡串户地送祝福,每到一户人家或商铺,他便在锣鼓琴师的伴奏和帮腔中高唱拜年词恭贺新春。

 

  表演幺妹灯近四十年 天不亮就起床

 

  与幺妹灯的缘分,要追溯到1979年。从小爱唱、爱跳的欧继安那一年接触到了幺妹灯,便开始爱上这项民间艺术,开始学习并表演起了幺妹灯。那段物质匮乏的岁月却是幺妹灯蓬勃发展的阶段,用他的话来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是遥不可及的娱乐方式,正月里欧继安走乡串户走在乡村里,几乎是村里最为热闹的时刻,“上千人挤在一起看热闹。”

 

  为了给各个村子里的乡亲们呈现表演,欧继安和队友们也是忙得不可开交,通常天还没亮就起来赶路,直到深夜12点才结束一天的表演,“除了吃饭以外都在表演,没有休息时间。”

 

  那段岁月,虽忙碌无比,可提及时欧继安眼中满是怀念,“我们去拜年,无论对方贫穷还是富有都不计较,就是开心。”

 

  据他介绍,一支表演幺妹灯队伍通常20人左右,其中幺妹和花鼻子是主要角色,贯穿每一出戏的始终。幺妹是戏中的女主角,花鼻子则是戏中的丑角,通常由经验丰富、能说会道且扮相滑稽的中老年男子扮演,用插科打诨的方式,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再加上助演、锣鼓师、胡琴师灯等,春节期间,这支队伍行走在蒲江的村落里,俨然一道风景线。

 

  幺妹灯演出一般由花鼻子“挑逗”幺妹开始,随着花鼻子夸张的动作和恢谐的台词,在学说逗唱中表达故事,展开情节。在媒婆和其他演员一唱一和的帮腔以及锣鼓音乐哄托中,将表演层层推向高潮。舞蹈动作主要为“十字步”。唱词和念白为蒲江方言,声腔为蒲江本土唱腔和音乐。唱腔旋律简单,质朴高亢,朗朗上口,加上即兴发挥和不断抖出的笑料“包袱”,极具艺术感染力。

 

  为排练 他牺牲与女儿团圆的机会

 

  毛狮子、青狮子、文绉、幺妹装、新郎装、媒公装、媒婆装……表演幺妹灯,能叫得出名字来的道具就有上百件,还同时涵盖了二胡、笛子、唢呐、锣鼓、板胡等乐器,不得不说是个“大工程”。

 

  此外,幺妹灯的祝词中可谓“大有文章”。走村串户中,主人家递给“耍灯人”一杯茶,他们就得根据这杯茶送出祝语;若是送出糕点、果品,祝语又不一样。表演内容包罗万象,祝词内容也反映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当地历史、文化、民间传说、著名人物及社会生活等均有所涉及。这些拜年词虽有脚本,但大多为根据主人家的情景即兴创作。

 

  在欧继安看来,这考验的就是“耍灯人”的应变能力,当然也与平日里的积累分不开。为了呈现更完美的表演,2月初欧继安便与队伍里的表演者开始了排练,“乡亲们一年也看不了几回,必须得把节目表演好。”两个远嫁安徽的女儿也回家过年了,欧继安也顾不得过多地与家人团聚,一心想着怎么保证节目的质量,大多时间都在排练中度过。

 

  传承 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幺妹灯的缘起,还要追溯到唐朝。在唐朝,民间就有流行的男女同台说唱的“灯戏”,相传唐太宗小女儿常在宫中扮成农家小女,嘻戏玩耍,以为取乐,传出宫外,万民效仿,是为幺妹灯之始。

 

  这项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古老艺术,融合了蒲江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如今也面临着传承的重担。在蒲江,传承、保护、发掘整理和开发幺妹灯艺术,增加演出剧目,并注入新鲜血液也成了让幺妹灯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的当务之急。

 

  2007年,“幺妹灯”正式被列入首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为了传承、推广幺妹灯表演艺术,蒲江县人民政府在大塘镇设立非遗传习所,开办幺妹灯培训班。欧继安更是欣喜,精心编排,将传统舞蹈与现代弘扬文明家风的元素相结合的剧目受到群众的热烈追捧,逐渐成为汇聚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新风尚的基层宣传新阵地。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塘镇文化站站长张琪说。2007年,“幺妹灯”正式被列为首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塘镇作为‘幺妹灯’文化的核心区域,也致力于深度挖掘“幺妹灯”文化内涵,培植“幺妹灯”群众文化根基。

 

  据大塘镇文化站站长张琪介绍,大塘镇搭建了“幺妹灯”文化传承平台,依托镇文化站建成“幺妹灯”文化研习所,依托新村建设融入“幺妹灯”元素,设立文化陈列室和专用表演舞台;另一方面,成立大塘镇“幺妹灯”协会,引导村(社区)成立了多支民俗表演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

 

  同时,也积极推荐优秀“幺妹灯”节目参与蒲江县“龙腾狮舞闹元宵”活动,并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有效扩大了幺妹灯的文化影响力。“目前,我们正在全力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通过‘幺妹灯’这张文化名片,使大塘镇在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新征程中,以文化建设彰显乡村新作为、新风采。”大塘镇文化站站长张琪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