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末期人面铜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件人面铜钺1966年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大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同出的人面钺共有两件,这是其中铸有铭文的一件,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醜”铭记,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因此,该人面铜钺又叫亚醜钺。

 

  钺是由斧发展而来的,钺除了其实际用途为兵器和刑罚器外,还有其特殊的用途,即作为王权的象征物。殷墟出土的早期甲骨文字中,王字写法有的像斧钺之形,王字字形系后来逐渐演变,距原来所像之物越来越远,但即使在后来的金文中,王字下面一横也有写作月牙形,正中像钺之刃口。为什么王字要写作斧钺之形,那是因为钺是执掌在古代帝王手中的威重一时的信物。公元前11世纪某年初春,周武王率军渡黄河北上,在商都朝歌郊外牧野誓师,宣布了纣王罪状,这时武王左手就持着黄钺(青铜钺),右手拿着白色的战旗。商纣军队被击败后,商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就是用手中所持的代表王权的铜钺,斩下纣王的头,悬于白旗之上;又用玄钺斩下纣王宠爱的妲己的头,悬于较小的白旗之上。由此可见,钺一方面具有王权的身分,一方面又有执行刑罚的权柄。这在史籍里也有明白的记载,《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而后征,赐铁钺而后杀。”正是因为钺是代表王权的信物和体现国家法律尊严的器物,所以在后世帝王出巡的车驾中,也载以斧钺,以象征君王的威严。

 

  在苏埠屯大墓出土的这两件人面钺,形制巨大,远远超出了实用器的标准,且成对出土。它所代表的无疑是某种等级和权力。苏埠屯一号墓的规模较之殷墟王陵虽稍逊,但形制与殷陵相埒,墓中并殉葬48人,墓主人的身分当属于方伯一类。人面钺上的“亚醜”铭记,应该就是墓主人所属氏族的族徽。据《汉书·地理志》,在殷末周初,这一带乃是薄姑氏所居,而“亚醜”族文化应该就是薄姑氏的文化遗存。“亚醜”铜钺的出土,为研究薄姑这一殷末重要方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