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啥屡遭围攻?
2018-02-22 10:11:48 作者:苏虹 来源:解放日报 已浏览次
王安石少年爱读书,长于写文章,且议论脱俗,自信心很强。任鄞县知县时,曾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很有成效。升任度支判官后,还曾上万言书畅陈天下事,主张改革政治。到宋神宗时大露头角,任参政知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这是以整顿财务为中心进行全面改革的变法总机构。熙宁三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被封为荆国公,故世人又称其为“王荆公”。
从参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后实行变法革新,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推行新法期间,曾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所谓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斗争。王安石赞扬商鞅在历史上的功绩,说“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同时,痛斥程颢、程颐的复古主义,说他们“俗儒不知变”。
在和所谓顽固派的斗争中,王安石有三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说的是,天象的变异不值得害怕,祖宗的传统不能作依据,别人的议论用不着顾虑。“三不足”口号,清晰传递出王安石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精神。因此,引起了当时顽固派的恐惧和不安。司马光一再写信给王安石,极力为旧制度辩护,要求停止变法,说调整国家的行政结构,是侵夺原设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是生事扰民;整理国家财政收入,是与民争利;不接受劝告,是拒谏。他还指斥王安石“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之心”,使天下“纷纷扰扰”。有人甚至把发生旱灾,也说成是实施新政触犯上天的结果,是王安石的过错,说什么“去安石,天必雨”。
对此,王安石也不示弱。他回复司马光说:“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骓壬人(即佞人),不为拒谏。”至于“水旱常数”,王安石则坦言“尧汤所不免”。同时,还用晋武帝时几次出现彗星并无灾祸发生的事实,来论证“天文之变无穷,人事之变无已,上下传令,或远或近,岂无偶合,此其所以不足信也”。
苏轼兄弟先是赞成变法的,后来也动摇了,并从背后一击,把王安石大骂一顿,并劝其不要做“逆人情之事”,而要“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由于受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王安石最后不得不罢相,变法也以失败告终。宋神宗死后,司马光等人重新上台,王安石的变法措施遭全盘取消。晚年,王安石结束宦途生活,居住在江宁(今南京)。在其过世后,南宋道学家邵伯温还伪托苏洵之名写了一篇《辨奸论》,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式谩骂:“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同时,以借古讽今的手法,咒骂王安石是“误天下苍生者”,阴贼险狠,与人异趣,甚至说“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
其实,王安石既不贪污也不枉法,甚至连穿的衣服都是破的,虱子在领口上爬,爬到衣领上,把皇帝都逗乐了。他吃饭也不讲究,一日三餐,只吃最靠近面前的一盘菜。某种意义上,他称得上是“贤能”。
真正的问题在于,宋代形成了比较大的朋党气候。同一政治意见的人相互包庇,每人都推荐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的关系,结果废公趋私,变成一个大的自利集团。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本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大原则。但很多时候,贤能与非贤能,好人与非好人,是很难分辨的。在朋党的挟持下,好人与坏人往往还会结成一党,好人成了招牌,坏人蠢蠢欲动。这就是所谓贤人政治的一大悖论。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