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梅山地区木匠技艺的传承习俗

  木业,是专门以木材为原料加工制作器物的行业。木匠,是专门从事木业的手艺人。梅山古艺将梅山地区“百匠”叫“手艺”。工匠如石匠、木匠、篾匠、瓦匠等,他们大都身怀绝技,具有鲜明的梅山文化烙印,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匠人以师带徒的形式,让民间技艺代代传承。

  一、梅山地区木匠技艺简述

  木匠,是专门从事木业的手艺人。在梅山地区,木匠为匠人之首,民间有“木秀才”之誉称。木匠,又分为大作、圆作、弯作、船作、雕花作、锯匠等六支。大作专事修造房屋,制作箱橱桌椅板凳等家具用品。因所制器物多为方形,又称为方作。圆作主要打制各种圆形和扁形的木桶木盆。弯作以修造耕耘用的犁耙农具和辗屋器具为主,因那些器具多为弯状木料,故称弯作。船作专业钉制水上船舶。雕花作又称细作,以雕造小巧精美器物,雕琢花鸟虫鱼为业。清代蒲松龄《木匠》诗就反映出鲁班是木匠工具的发明者:“木匠祖师是鲁班,家伙学成载一船。斧凿铲钻寻常用,曲尺墨斗有师传。”《鲁班经》一直被后世木匠奉为经典,所记上梁仪式也沿袭下来。房主要预先择定上梁的吉日良辰,木工按期上梁。正梁中间画有八卦图,用红、绿、黄、白、青五色布包裹银元或铜钱放梁正中间。木工掌墨师傅,把斧头、墨斗、曲尺放在桌子上,五尺斜靠在桌子前方;瓦工的瓦刀、挂尺放在右前方。东家和木瓦工都要洗手洗脸,家主点烛燃香,请木工上梁。木工掌墨师傅走到桌前,口中念叨:“伏以!鲁班来得迟,正是上梁时。”早晨则曰:“鲁班来得早,此刻上梁好。”木工把青布搭在梁上,从梁头搭在梁尾,将五尺红布挂在梁上,斧头红系在斧头把上,点香并向上作揖,转身向前门作一揖,在大门前插一炷香,瓦刀底下插一炷香,开始封梁。石匠师傅站左边,木匠师傅站右边。然后祭酒,师傅拿起酒壶道:“有请众神仙,师尊齐享用。一请天地水府,二请日月三光,三请开夯老祖,四请紫薇中央,五请老君先师,六请风伯雨师,七请玄老师尊,八请蒋太真人,九请九天玄女,十请玉皇大帝。”还有地方风俗,要在梁上贴红纸写有“上梁大吉”等字符,还有贴道家符咒的,梁上挂小弓箭的……木匠技艺复杂,制作对象繁多,规格尺寸全凭记忆。榫、眼、角、丝毫不能差错,特别是起木屋楼宇时,上百支梁柱、川方、楼袱、地脚、爽敦、椽领、机方撑木等组件,上万个榫眼、钉栅,必须对接得天衣无缝。“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民间俗语就来源于此。那时没有图纸,全凭一支竹子剖开制成的“丈管”记录下全部尺寸规格。确实是件不易的事。怪不得木匠一定要学“三年帮一年”才能出师自立呢。

  木匠的主要工具有:锛、凿、斧、锯、刨、锤、钻、铲、锉、尺、墨斗等。按制作物件,木匠要先以尺寸下料,用墨斗弹线,然后沿线锯木解板等。将锯开的木料用刨子推平,这叫刮料。木工初学一定要学推刨子,刨子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刨、二刨、小净刨,还有拉刨。大刨主要是刮平,小刨主要是净面。刮刨时眼睛要往前看,刨几刨瞄一瞄,达到平光为准。刮平的标准是放料板时落地不响,特别是刮平的板料面贴面放不许有声音,这既需要有臂力又需要很好的眼力,更重要的是还得使料的宽窄薄厚一致。检验刮料技巧的是沿缝、粘板儿。木匠凿眼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凿眼要求不歪不扭,凿出的直眼要像铸的一样方正。有经验的木匠“前打后跟,越掏越深”。木匠用卯榫制作的家具一颗钉不用,又结实又美观,“钩心斗角”的古建筑,大地震过后而不倒,这种卯榫技术,既艺术又科学,令世界折服。木匠斧子一面开刃,一面平,俗语说:“木匠斧子一面砍。”赞木匠对联: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锯子劈开新世界,斧头砍去旧东西。

  二、梅山地区木匠技艺的传承习俗

  学徒先得拜师。无师自通的木匠,在梅山地区称为“蛮木匠”。名师出高徒。高徒是师承精湛技业,又懂行业规矩的。行业规矩是一个行业经历许多年代,经过反复实践,摸索,提炼,总结出的施业经验和规范准则,涉及人品修为和专业技术。这些经验和规范准则必须符合本地的文化思想意识,被社会和业内接受认可,同时能够便于本行业操作,又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没经过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砺,没有优秀师傅的科班传授,就没有行业规矩,也就没有规范的施业操作。木匠学徒多是未婚的年轻后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二十岁左右。木匠学徒从第一天学徒生涯开始,干的就是力气活儿。刮拉凿砍锛,没力气是不行的。“老先生,少木匠”。木匠这个行当,是年轻力壮人干的,人老了,虽有多年的技艺,但没了强壮的身体,就吃不开了。所谓“老先生”,指的是看阴阳风水的先生和给人看病的先生(医生),这些先生越老越被人看重。“架得五山倒,才砍六山柴”。木匠学徒最好要有健康而且强壮的身体,这是以后当一个优秀木匠的重要条件。

  学木匠拜师,一般在正月大年初五,由保人---街面上有头面的人,领着拜师人到师傅家,引荐之后,由保人当面讲明师徒之间的约定。主要约定是:学徒期限为三年零一节(学徒三年后到第四年的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途不准退师;学徒期间不开工钱;学徒期间不准结婚成家;师傅打骂徒弟,万一打失手,不偿命;师傅负责徒弟的穿衣吃饭。这些条款,保人早已对徒弟及其家人预先讲妥,这时是正式宣布生效。拜师人点头表示同意,然后认师行礼,跪地磕头。第一个头是要磕给祖师鲁班的,还有张良先师、斧头凿把先师、曲尺墨斗先师,那里摆放着一张锯和一把斧子。由师傅念叨一声:给祖师爷磕头!徒弟冲屋子正面墙方向磕头就是了。然后给师傅磕头。师母若在场,自然也要磕头礼认。大礼行过,拜师仪式结束。仪式虽然简单,约定也未写在纸上,但效力却是不容置疑的。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社会上和行业内人人认可的信条。徒弟一生都以父礼尊崇师傅。“师徒如父子”,师傅如爱自己孩子一般爱护教育徒弟。拜师仪式完成,徒弟就留住在了师傅家。除非师徒两家十分临近,徒弟才回自己家住。“要想会,跟师傅睡”。只有常和师傅在一起,一起干活,一起生活,关系上成为师傅家庭中的一员,感情上达到亲如父子的程度,师傅传艺自然会尽心尽力。有不少需用“意”传的道理,有时就含在师傅的“闲话”里,常在左右,能从师傅的话语中悟出很多东西。木匠学徒不能说很苦,但确实很累。徒弟要勤快。早上必须早早起床,先收拾好自己的事。待师傅起床后,给师傅倒尿壶,打洗脸水是必干的活,然后干些杂活。等师傅洗漱完毕,收拾整齐,即与师傅一起去雇主家。拜师后的第二天,徒弟就要随师傅上工干活了。徒弟跟随了师傅,师傅就要对徒弟负责。人身安全,自我保护。木匠外出做活儿,免不了晚归走夜路,随身带把锛子或带根伍尺,既能壮胆,也确能防身。伍尺和锛子在木匠工具中,算是长“兵器”了。斧子虽然也可以带着防身,但其形象似有拦路剪径之嫌。斧子人人可有,锛子和伍尺却是木匠独有的,随身带着,既当用,又不显露本意。做木架,占用场地大,只能露天作业。约定中虽有师傅包徒弟吃饭一款,实际上,除了个别歇工日外,木匠一日三餐都在雇主家吃。所以早上外出的很早,步行到雇主家,先搬出工具干一阵子活儿,雇主家也预备好早饭了。晚上收工后,吃罢晚饭,回家时常常是暮色苍茫。

  早出晚归是木匠生活的真实写照。若路途较远,干脆就住在雇主家。不论住在哪里,晚上徒弟都要为师傅打洗脸水,倒洗脚水,伺候师傅上床休息了,自己才能休息。总之,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没有闲暇功夫。三年零一节。学徒三年满师,为什么零了“一节”呢?这个规矩是演变而成的。学徒期间,徒弟给雇主干活儿,挣的工钱都归师傅所有,是约定中规定的,是徒弟理所应当尽的义务。干满三年,学成了手艺,可以出师独立了,为感谢师傅的三年教诲和传授,徒弟自愿将来年端午节以前的工钱收入孝敬给师傅,以报师恩。也就是学徒干满三年后,再顺延几个月,工钱仍由师傅收账。久之,倒成了三年零一节的硬性规定。约定中,虽有学徒不得工钱一条,并非雇主不付工钱。师傅做一天工计一个工日,学徒做一天工同样计一个工日,雇主根据工日给付工钱,并且不分师傅徒弟,每个工日给付同样的工钱。乍一看,这似乎不太合理。师傅做活儿当然要比徒弟效率高,质量好。尤其刚进师门的学徒,几乎什么都生疏,什么都不会,干活儿肯定效率低,质量更谈不上,但工钱照付,雇主岂不是吃了大亏?亏是要吃一点的,但不至于太大。木匠做活儿,都有工日标准,做什么活儿有什么活儿的工数。比如盖房子,有个上七下八的标准,即打做木架,平均每间房七个工日;门窗装修,平均每间房为八个工。这是个大概标准,不绝对,因为所用木料的加工难易度,是影响工日的一个因素。顺手的木料,自然就省工,费事的木料用工就多些。但不会相差太多,与标准工日略有出入。师傅带徒弟,师傅要付出更大的体力,要把徒弟没完成的工作量,尽量补上。既要照看教授徒弟牵扯着精力,同时还要替徒弟干一份儿活儿多出力气,辛苦是可以想象的。有时不得不采取延长工时的办法,以尽量维持工日的大概标准。尽管如此,工日仍是只多不少。雇主们对带徒弟的木匠,大多都能通情达理,“没有徒弟就没有师傅嘛”。

  一般情况下,木匠做活总是搭帮合伙的。几个脾性相投的人,根据雇主活茬儿的大小,时分时合,形成一个松散的小班组。“一个木匠不算木匠”,许多活茬儿不是一个人干得了的。譬如拉大锯,一定要两个人才能干。做木架,木料粗大沉重,一个人搬挪很不方便。打做高大的器具,有人帮扶着才好干。尤其是木匠经常进出于雇主家,有了伙伴,一人为私,两人为公,万一有什么事情,两个人总比一个人说的清楚。要想长期从事这个行业,一个人单干不搭伙,会有好多不便不利。 师傅带徒弟,尤其是初始阶段,徒弟是个绝对的生手,一切都须从头学,师傅又费力,又费心,如能借助“班组”的力量,会轻松许多。但这时的师傅是不愿借他人之力的,原因是他“吃”着徒弟的工钱。即使是关系很好,一直搭伙的木匠毫无怨言,带徒者也不愿欠下人情。带徒,有再大的艰辛,也要自己挺过去。直到一年以后,徒弟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操作基本到位,师傅才会松一口气。以后再搭班入组,心理负担会小些。若带第二个徒弟,也省力很多了。因为大徒弟可以帮助师傅带新徒弟,虽然他仍在学徒,但他能把已经掌握的技术和知识,不断地传授给师弟。师徒约定中,师傅包管徒弟学徒期间的穿衣,只是个笼统的约定,没有详细的内容和说明。一年四季,冬棉、夏单、春秋穿的夹衣,除棉衣外还要有换洗衣裳,以及鞋袜等,是不小的开销。为师的自然不能违反约定。过大年穿新衣,年底除夕日,师傅拿出一件新布长衫,给徒弟穿。徒弟穿着长衫回家去过年,大家看了,都说师傅家给做的衣裳很体面。这样的长衫只适合过年时穿三、五天,可穿用很多年。其他衣裳,每到节令换季时,学徒家长已自提前准备好了,为师的当然不必再操办。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在人家手下学徒,不能让孩子委屈着,也不能惹师傅不开心。约定归约定,供养孩子学徒三年,家长心甘情愿做经济投入。学徒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没有收入就无法成家养家。虽然随着学徒时间的增长,技术的不断成熟,有时到了年底,为了鼓励,师傅可能给徒弟点钱,但是这种钱是赏赐性的,很少的。 徒弟徒弟,三年奴婢。过日子养家靠的是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师徒约定中的学徒期间不准成家一条,防的就是徒弟有了家小,但无养家之资而中途辍去。为了娶妻成家,又苦于收入菲薄而中途退师者,大有人在,师傅又无奈其何。结果,师傅不仅失去了徒弟的那份工钱收入,而且初带徒弟时的那份辛苦也白费了。再带徒弟还得从头开始,为师的岂不冤枉!所以,必须硬性规定,学徒时不许结婚成家。徒弟若想学成手艺,只有坚持到满师以后才能成家。“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拜了师,这只是跨进了行业门槛,至于能学到多少本领,全靠自己的用心和努力。

  “篾匠难学,难打猫公皮箩;木匠难学,反眼难锉”。不看师傅的活,只看师傅的锉。木匠传艺,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际操作演示和实物展示,并辅以口授。学艺者应能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模仿,领悟到技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学会了做方凳,就应能试着做方桌,就应能做其他方形物件。学徒三年,不可能对各种木器活儿都有实践机会,关键在于要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善于使用结构原理,并广泛用于形不同但理同的实际工作中。有些木活,师傅也没见过实样,仅凭着前辈师傅的讲述,继续讲给徒弟听。这就要求后辈匠人在口传的基础上,结合多方面的技术知识,开动脑筋,反复琢磨,做出听说过却不曾见过的东西。干到老,学到老。“艺无止境”。即使一位手艺出众的老木匠,毕其一生所掌握的技艺,其实也是很不全面的,总有他接触不到的东西。“三年出师六年成,八年以后好营生”。有些木匠师傅只帮别人做事情,自己家里的事情懒得做的,俗话说:“木匠屋里冇凳坐;铁匠屋里绳挂门;染匠师傅系白裙”。师傅总是要留一手,免得“教熟徒弟打师傅”。学完期满后,师傅要打卦给徒弟,徒弟要准备三牲和红包敬奉师傅。

  江河中滚滚涌动的波涛,既激扬起璀璨的浪花,也淘涮着石砾和泥沙。木器伴随着人类的生活,梅山地区的木匠们以匠人的心智和灵巧的双手,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似乎只是为了生活而劳作,规规矩矩地做事,规规矩矩地做人,一代又一代,默默无怨,把汗水洒在大地上,把智慧的结晶留在人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