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师同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师同鼎是1981年底从位于周原腹地的扶风黄堆乡下務子村西的一个青铜器窖藏中出土的,通高34.5厘米,口径34厘米,腹深20厘米,腹围102厘米,重105千克。鼎为立耳,平口,深腹,圜底,蹄足。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和凸弦纹,耳外侧两道凹弦纹。腹下三足有明显的分模线,当中铸阳纹双三角形。

 

  师同鼎这种圜底球腹蹄足风格为西周晚期最常见的型式。因此学界对此类鼎出现的年代认识意见基本一致。但是,宝鸡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师同鼎的时代应在西周中期偏晚,李学勤先生认为最早只能在夷王之时。尽管如此,这仍然不是师同鼎的要害所在。

 

  这件鼎腹内壁有铭文7行54字。师同为器主名,官职师氏。铭文大意是:师同从某大臣征伐鬼方,斩杀并俘获了一批敌人,得到车马五辆、大车二十辆、羊一百只等战利品,又将缴获敌人的铜豆、鼎、铺等用以铸成祭祀用的铜鼎,子子孙孙永宝用。由于对首句的铭文解读的不同,便成了这件鼎的最大争议,并且给以后埋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伏笔和悬念。宝鸡的一些学者提出句首缺乏主语,起名突然,因此认为可能师同鼎是一套列鼎中的一件,有主语内容的鼎当在其他鼎中,这些鼎还尚未发现。李学勤先生也认为,鼎铭缺乏年月,和文例不合,估计可能有一半在同形的另一器上,甚至可能还有两器。但是,另一部分学者却不完全认同这一点。王辉先生则认为,铭文不起年月,并非突然,列鼎有其严格的定义,目前周墓中出土的鼎不管是否为列鼎,铭文皆相同,还未出现列鼎铭文内容前后衔接的情况;即使为列鼎,若在另一鼎上还有铭文与其衔接,因师同鼎铭文基本已完整,虽有缺少,只剩较少的字数,此非情理之事。李零先生也认为,铭文分铸虽有,但彝铭分铸衔接的情况极为罕见,加上战争规模不大,故下文不言册赏,从此考虑,师同鼎铭文是完整的,还有列鼎上有铭文衔接的情况不大可能。

 

  另外,以往人们多认为北方草原文化风格的青铜器多为战国时期。师同鼎铭文中记述师同在一次战事中俘获战利品青铜器120件,有金胄、戎鼎、铺、剑,这些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常见青铜器,足以说明当时戎人生活中青铜器已相当普遍,这就证明戎人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原始,他们有较先进的文化。同时说明戎人是以战车和辎重车配合作战的。因此,这篇铭文对研究西周中晚期的历史、西周王朝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