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川南古宅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犍为清溪镇,这座自汉代起便成为由蜀入滇的重要驿站和军事重镇,延续了宋、元、明三代的犍为县治所在地,退隐马边河畔数百年后,被当代的文物普查专家惊喜地誉为“大型的、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川南古建筑博物馆”。

 

  悠悠时光虽然洗去了清溪镇的铅华,但参天大树般的蜀地文明之根,在这里还有迹可寻。

 

  石雕白菜长智园

 

  游走于清溪镇迷宫般的曲折小巷,很快繁华与喧嚣绝缘。

 

  夹巷而立竹篱糊泥而成的院墙,墙头的马尾草迎风招摇,在衰败中追忆流逝的时光;青砖砌成的空心院墙,黑中泛青,于拙朴中透露着昔日的堂皇;僻静小巷里间或出现的木宅门,使小巷显得更加宁静、幽深。

 

  出现在我眼前的第一座老宅院,是位于自强街19号的“智园”。它建于清代,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其主人当年是清溪的大户人家。与清溪其它呈对称布局的四合院不同,被称为“三倒拐”的智园,虽然门面如同四川旧时的公馆,但门楼及相邻的门墙上,却有近半人高的阳台护栏加以装饰,其栏柱为花瓶状,因而又有西式建筑色彩;在护栏的两端,则分别立有两棵硕大的石雕白菜。在当地口音中,“白菜”与“发财”谐音。将白菜立于墙头,寓财运亨通之意。

 

  进入院内,一条曲径向左蜿蜒。院内的房屋,是青瓦两面坡、木柱木窗木板墙,具有典型的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在其堂屋抬梁上,嵌有两块圆形分别刻有“寿”“喜”二字的木雕,两字以祥云镶边,喻示寿与喜如云海无边无量。由于年代久远,房屋的梁架上覆盖着厚厚的烟尘和灰尘,但那“寿”“喜”二字仍清晰可见。

 

  穿过自强街,便来到临马边河的和平街。一株七八人合抱的千年榕树,仍枝繁叶茂地挺立在古码头旁。其树阴里,可供几十桌的茶客品茗乘凉。当地人将此树视为吉祥之树,一年四季都有人来顶礼膜拜,并给它披上一条条红绸带。清溪古镇的起源时间,应与此树的树龄相去不远。

 

  当年这千年古榕下舟来楫往、热闹非凡的水码头,如今只断断续续地残存着磨损的石阶。昔日清溪周边及远在沐川、马边的茶叶、药材等农产品,就是从这里上成都下重庆。最繁盛的时期,每天经停此码头的船舶达三四百只。所幸的是,南华宫门前的河边,至今仍遗留的长约200米、高约4米的条石砌成的古城墙,确凿地证明着清溪镇曾为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地的身份。

 

  铜铁门坎绣花楼

 

  沿和平街向西,经过仅存遗址的禹王宫后,在街口向北便进入建新街。清溪镇最为典型、最为完好且规模最大的两处清代宅院,便坐落在此街。

 

  一处是建新街41号宁芷邨故居。宁芷邨是川南知名金融实业家,曾以大股东的身份于1938年12月在嘉阳煤矿第一次股东会上,当选为该煤矿监事。如今成为旅游观光热点的嘉阳小火车的路基上,便铺着宁芷邨白花花的银元。

 

  宁芷邨故居当地人称“铜门坎”,占地面积197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顾名思义,其豪华气派的大宅门的门坎,应该是金灿灿的铜皮包裹吧。其门楼的样式与智园相似,但更为高大。遗憾的是,其墙头的石雕白菜,已损毁得不见踪影。宁芷邨的滚滚财源,也在社会大变革中彻底枯竭。

 

  “铜门坎”庭院深深,有6个天井,最大的一个天井达100多平方米。最小的一个10多平方米的天井,位于庭院深处,坐落着保持清代原貌的绣花楼。这一百多年前的闺房,如今在川中难得一见。

 

  在光线昏暗的绣花楼内,我踏上一架呈螺旋状、宽仅尺余的木楼梯,在“嘎吱嘎吱”的摇摇欲坠之声中走进绣花房。房内三面无窗,只有临天井一面,透过双交四椀菱花窗棂,可以看见也只能看见小小的天井。

 

  这天井,便是那位富家小姐的全部世界。当她紧蹙眉头地绣腻了枕花,是否心怀闺怨地轻吟“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期盼一位白衣秀才从天而降。联想到我刚才攀过的黑暗之中又窄又陡又扭曲的楼梯,当年的那双三寸金莲,恐怕不知多少年都未曾踏过春光。

 

  “铜门坎”的四合院格局大致未变,房屋也基本原样,但那熠熠生辉的铜门坎只留在传说中,唯有院内房屋柱础的精美石雕,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古宅曾经的精致和豪华。

 

  另一处是“铜门坎”斜对门宁芷邨胞弟的宅院,当地人称“铁门坎”。哥哥曾经留洋,弟弟土生土长,因此“铁门坎”具有典型的川南民居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四合院里,其房屋的木撑拱是雕刻精细的龙头,就连不起眼的房门上下木门墩,也雕刻着花鸟虫鱼图案,这在四川古民居中实属罕见。由此可以想象,当年“铁门坎”的主人,既富足又有品位。

 

  在清溪镇这些幽深的庭院、古朴的天井中,举目是雕花的吊檐、镂空的轩窗,低头是浮雕的云凳、石凿的水缸,真是一院一景、一井一画。

 

  无边古宅势壮阔

 

  清溪镇的古建筑保护区,东至大庙子,南至马边河,西至建新街,北至书堂街,共12万多平方米。保护区内,保持着明清以来20多条古街道的原始格局。

 

  置身其中,令人恍若隔世:时而一处断墙,令深闺般的古宅春光乍泄;时而一架飞檐,令宫殿般的会馆辉煌再现;时而一扇半掩的木门,仿佛进京赶考、离乡赴任的文士武举刚刚远行……

 

  有四合院就有天井。在清溪镇,大大小小的150多个天井蔚为壮观。最大的四合院里,天井多达7个。最大的天井,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最袖珍的天井,仅两三平方米。

 

  位于保护区中心的和平街47号的彭家院,建于清代,面积仅105平方米。称其为院,便是因为全镇最为袖珍却又不失精致的天井在此。这个正方形的天井,连3平方米都不到,称其为天窗似乎更合适。但它实实在在又是天井,只不过修建者充分考虑了其实用性,在原应该施以瓦当的四檐,用砖石和三合土砌了一圈埂,以防房顶的雨水注入院内。这高半尺的埂,竟然一点也不马虎,其上有花草浮雕加以装饰,真令人赞叹。

 

  在这个袖珍天井下,是一圈木栏杆楼廊。天井虽小,倚栏仰望,仍觉天寥廓,仍观云飞扬。

 

  天井这种既封闭又露天的空间布局,在保证隐秘、安静的情况下,又满足了通风、采光、绿化、休闲、晾晒等生活之需。清溪镇众多的老天井,成为该镇古建筑的一大特色。风格不同、形制各异的天井,在书堂街9号的文朝辅进士第、黄家坡街的黄家大院、复兴街的何家大院等数十处宅院均完整地保留着。

 

  为了一览清溪镇古建筑保护区全貌,我登上了位于保护区中心6层楼的派出所大楼楼顶。

 

  四下俯瞰,清一色灰瓦的大院小院错落有致,点缀着绿色植物的大小天井疏密得当。凝固着悠长时光的青灰色波浪,在我脚下翻卷着,向四面八方铺陈漫延。如此大面积纯正的古建筑给现代人的视觉冲击力,的确不小。

 

  清溪镇的遗韵尚且如此,当年的盛景该是何等诱人。李白仗剑辞亲,远游它乡,曾在此驻足,留下了“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诗章;杜甫乘舟到清溪,写下《宿清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发出“荡舟千山内,日入枉泊渚。我生本飘飘,令复在何许”的感叹;苏轼父子、李调元也在这里留下美妙的诗句文章……

 

  清溪镇坐落在马边河流域的冲积平坝上,马边河呈弧形流经镇南,形成弓形的河岸;以东西方向为中轴线的老街,好似弓弦。它张弓搭箭,箭镞直指河对岸的五龙山。

 

  清溪,这只蓄势千年的强弓,如今终于要射出惊世之箭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