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摞城”奇观展现开封历史变迁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千百年来,黄河的多次泛滥给开封带来无穷劫难,但也缔造了今天“城叠城”的奇观。地下叠压的六座古代城池,数千年的历史,八个王朝的更迭变换……都展现了古都开封的兴衰变迁。

  揭开“城摞城”考古序幕

  在开封当地一直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的谚语,但困于地理条件,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封的城市考古工作仍是一片空白,谚语的真实性也无从考证。直到1981年春,开封市园林部门在开封旧城中北部的潘湖清淤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明周王府和宋皇宫部分遗迹,由此揭开了开封“城摞城”考古工作的序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新民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明周王府以及北宋东京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博物馆联合组建了宋城考古队对遗迹进行发掘,当时主要发掘的是明周王府遗址的东半部,基本搞清了明周王府的布局,还发现了北宋东京城皇宫遗迹,但因水太大,无法进行深度考古发掘。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春迎在《揭秘开封城下城》一书中谈到,大量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表明,在今开封城地下约3—14米的范围内共有六座城池,分别为战国时期魏国国都大梁城、唐代汴州城、五代及北宋东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开封城和清代开封城,这些城池按照时代顺序,自上而下叠压在一起,其中大梁城、东京城、汴京城为都城,明清开封城为省城,汴州城为唐代中原重镇。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城摞城”现象非常普遍,但这一现象在开封最为典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开封地下文化层叠压较深,在数十米范围内分布着多个朝代的文化层,另一方面是因为地下埋藏着金汴京城、北宋东京城等都城遗址。

  黄河孕育出的地理文化奇观

  “开封饱含着黄河的恩赐与祸害,开封的兴衰历史与黄河密不可分,每一层淤泥,都是一段历史,于是就有了开封城摞城的历史地理奇观。” 程民生说,没有黄河就没有开封八朝古都的鼎盛,战国时期魏国开鸿沟引黄河水,造就了魏都大梁城的强盛,引黄河水开通的汴河则哺育了北宋东京城的绝世繁华。但没有黄河也不会出现开封的灭顶之灾,秦军通过鸿沟引黄河水灌淹大梁城,导致大梁城变为废墟,黄河决口也使东京梦华销尽,辉煌历史都被深埋在地下。

  泥沙淤积在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遗迹的同时,也给城市考古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在刘春迎看来,开封市的文物埋藏有如下特点:其一,古代城址埋藏深,每一次洪水都在当时地面上留下淤积层,导致发掘困难;其二,历代城址堆积多,层次杂乱;其三,水位高,开封市河湖密布,水系发达。这些特点给开封市的考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孙新民曾参与北宋东京城外城的城墙考古发掘工作。他向记者回忆说,当时水位太高,挖到地下约4米处的明代文化层,就可见水。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地质不同,淤积层内沙土含量很大。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三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沙土稳定性和直立性很差,容易造成塌方事故,给考古发掘工作带来很大的风险。

  推进北宋东京城遗址考古工作

  北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东京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北宋东京城筑城技术已经相当先进,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定制,在我国都城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王三营看来,北宋东京城打破坊市限制的创举,不仅扩展了城市空间,而且开创了我国古代开敞式城市的先河。具体表现:城内建筑区突破坊墙,城区突破城墙,城市建筑突破单层局限向空间发展三个方面。

  王三营还表示,东京城遗址虽然声名远播,但因埋藏深、地下水位高、位于现市区范围内等原因,很少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与之相比,目前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元大都等都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均已取得了明显成果,这种现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北宋东京城在我国古代大遗址中的地位和影响,与其实际历史地位甚不相称。

  北宋东京城遗址与现开封城区出现重叠,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间容易发生矛盾,为此,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东京城外城文物复探工作方案。同时,为弄清北宋东京城外城墙的具体走向、分布位置、埋藏深度以及保存状况等,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采用多种手段对东京城外城进行勘探研究,为东京城的文物保护建立起一套完备、科学、精准的档案。此外,记者还了解到,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将北宋东京城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北宋东京城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将有望进一步推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