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
2018-02-07 15:12:30 作者:张清俐 张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已浏览次
纵观中国古代建都史,交通在历代都城选择时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隋唐时期,伴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渠道。作为水陆交通枢纽,开封的水运优势逐渐受到了统治者青睐。但开封地处平原,有其天生的不利条件,因此有学者认为,交通优势成败了开封的都城地位。
交通便利是定都必备条件
在中国数千年建都史上,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会出于不同的考量因素选择不同城市作为国都。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告诉记者,古代都城的选择大体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自然条件,有险可守,以抵御外来势力侵扰,保持政局稳定;二是经济因素,位于区域经济中心,以满足城市人口的日常生活需求;三是地理位置,居全国之中,以政令通达,控制四方。虽然三个因素很难同时满足,但“便利的交通则可弥补许多方面的不足”。李泉分析说,虽无险可守,但便于调遣各地军队;虽非富庶之区,但便于从其他地区调运物资;虽不居中,但能够与各地保持密切的政治联系。越到古代社会后期,交通便利在都城选择时的重要性便越明显。正如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家齐在考察中国都城史时发现,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变化,地理环境变迁,王朝对都城所在地之选择会因时因势而变化。但无论怎样改变,交通便利均是都城选择的必备条件之一。
李泉分析说,古代陆运成本高且不稳定,水路交通则更加经济、便捷、稳定。同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海运风险太大,内河便成为水路运输的主要途径。自隋唐起,运河通航成为都城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宋元明清各朝,均依大运河建都,无一例外。
从南北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
为加强南北联系,隋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到唐代,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凸显,不仅关乎唐朝国运,而且直接影响到都城的选择。”曹家齐介绍说,唐朝时期,随着京畿地区人口增多,都城的物资供应已无法完全依赖于关中经济区,而越来越多地依靠东南省份的财贡税赋,作为运河中心点,洛阳的地位便至为重要。然而,唐代后期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频发生,国都洛阳受到极大破坏,洛阳水系也日渐走向衰势。“自五代至北宋,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均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位于水陆交通枢纽,接近东南富庶之地。”曹家齐分析说。
具体说来,开封在交通方面有何优势?“在中国各大古都中,汴京水运网络最为发达,水路交通也最为便利。”李泉告诉记者,北宋时期疏通、开挖了以开封为中心的四条运河,分别是汴河、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史称“汴京四渠”,向东通过汴渠可过淮河入长江,向东南可通过惠民河入淮,向东北可通过五丈河到达今山东各地,而西边流来的金水河则为汴京城市用水提供了保障。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北宋运河水系基本形成了向南沟通淮河、邗沟故道、长江及江南运河,向北沟通黄河、济水及卫河的格局,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赋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曹家齐说,北宋以来,运河,特别是汴河,作为北方政治、军事重心和南方经济重心,成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北宋都城开封的水陆交通发达程度在中国历代都城史上首屈一指。“尤其是其水路交通居大运河之中部,有其他运河通向四方,连通了全国各大水系,这样的水路交通条件是中国古都中绝无仅有的。”李泉表示。
此外,开封的陆路交通同样发达。李泉介绍说,商周以后,出函谷关沿黄河东行经洛阳、开封到临淄是东西交通要道,北行渡过黄河沿太行山前大道可到今北京一带,向南也有大道可通东南及南方各地。北宋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开封为中心,更突出了其陆路交通的优势。“北宋有四京,除都城东京开封府外,还有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曹家齐分析说,北宋建设的陆路交通网络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连接西京、北京、南京,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及周边诸国。
然而,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曹家齐提出,历史上确有数次开封城被黄河河水吞没之记录。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李泉告诉记者,北宋之后开封的自然地理优势丧失殆尽,自十几年短暂的金朝建都开封后,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开封水患日益加剧,明清时期,黄河多次灌入城内,仅开封附近见于记载的水灾便达40多次。黄河泛滥不仅淹没村舍农田,而且将运河全部淤平,开封的水路交通优势不复存在,经济方面亦无任何优势可言。
曹家齐认为,元、明、清三朝疆域广阔,政治格局已与唐宋大有不同,除明初将政治重心临时设于江南外,三朝皆持续建都北京。但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之势类似于唐与北宋,只是连接两大重心的交通命脉并非南北大运河,而是京杭大运河和海运了。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