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上永恒的经典——青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陶瓷史上永恒的经典—青瓷是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包含了素雅、宁静、含蓄的美,就拿南宋的龙泉青瓷最著名的两种釉色来说,粉青釉光泽淡雅柔和,可与碧玉媲美。梅子青丰盈滋润,既像雨水淋过的青梅,又仿佛蓝天映照下的清澈湖水,美不胜收。青瓷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丽,正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让后人赞叹不已。也许正是它这种贴近自然,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文化思想的特性,让我们可以想象在如今繁杂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当人们崇尚自然、崇尚返璞归真的观念重新回归的时候,青瓷必将会真正地被更多的人所喜爱,这也使青瓷具备了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刚刚以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龙泉青瓷名声大噪始于北宋后期,历经了宋元时期的辉煌和明末清初的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恢复了清末民初以来日渐衰微的青瓷烧制工艺。经过50余年的艰苦历程,当代的龙泉青瓷在保留老祖宗留下的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完善,融入了现代气息元素,不管在技艺层面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精彩绝伦。

 

  对瓷器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拥有一件上乘的青瓷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青瓷不仅烧制需要经过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等多道工序,工艺极其复杂,制成的青瓷薄胎厚釉,在追求釉色美、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等方面堪称完美。而一件上乘的青瓷艺术品更是制作者几十年的技能经验和艺术修养的结晶。

 

  青瓷的原料取之于土,经过柴火的烧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必须使用大量纯净的水,而青瓷的品质往往由土坯和釉彩中所含的微量有色金属元素来决定。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五大元素之综合,便成就了青瓷。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这些精品青瓷时,你会发现这些素雅的青瓷不像别的艺术品,绚丽夺目,容易让人一见钟情。但它却是非常耐看,看完了总想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好似一杯香茗让人回味流长,其中滋味也许只有看过的人方能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论哪件青瓷作品,不论你盯着它看多久,你的眼睛都不会感到疲累,而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静。说它是“养眼”“养心”的瓷器真乃实至名归。青瓷有“雍容之量”,但没有“华贵之俗”。青瓷拥有的文化是玉文化乃至中华儒家、道家文化的延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个静穆精美的青瓷,它温润如玉,它晶莹似冰,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艺品,也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摆设,哪怕是一片小小的青瓷碎片,也是大自然与心灵碰撞出的火花,更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投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