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里,中国丝绸博物馆将有很多新展览

  困扰中国丝绸博物馆很多年的一个问题,总算定了下来。

  2月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照例在春节前发布了新年几个重大展览和活动,而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博物馆的简称,有了统一标准:国丝馆。

  这件事对于记者来说,也是比较困惑的,究竟是丝博?中丝博?每次都很模糊。

  对于这件事,馆长赵丰也比较崩溃:“‘丝博’用得熟,但丝博和苏州的丝博又会混在一起。”后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给了一个好建议,叫国丝馆,博物馆理事会的专家也都觉得这个名字更雅,叫法也比较少见。

  所以,从今年开始,请大家记住简称:国丝馆,英文简称:NSM.虽然还是有点难记,但是,就跟我们喊中国美术学院一样,也是从“浙美”到“国美”一路这么习惯过来的。

  好了,下面说更正经的事,就是2018年国丝馆的新展览,钱报记者看了下,基本上可以分为传统和时尚两个部分。

  时尚,一直是国丝馆的气质,馆藏的几万件中西方服饰,这两年都会做成各种小专题,比如去年的蕾丝展,以及比维多利亚的秘密玩得更早的西方内衣展。

  今年,馆里先推出的是目前最潮的3D时尚展。世界第一套3D打印服装、世界第一套4D打印服装、世界第一套3D打印婚纱、世界最长3D打印服装、世界第一个3D打印蛋糕、世界第一套3D打印京剧戏服、中国第一件3D打印家具、中国第一个3D钛合金打印的珠宝系列……从今天开始,将一直展到2月27日。

  钱报记者最期待的,也是大部分喜欢买买买的女孩子最期待的展览——包包展!事实上,这个展览的原题是《包罗万象——19至20世纪西方时装包的世界》。

  真正典型意义上的西方服饰包,从16世纪开始流行,至今经久不衰,特别是奢侈品牌及知名设计师的介入,几百年来,对女人来说,经典款式的包包一直“包治百病”。

  国丝馆的包包展,将对馆藏的西方时装中的包进行梳理,展示包的品种、功能、艺术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再现19至20世纪西方包包的世界。

  有包包展,自然也有服饰展,今年,馆里特别选了一个年代——20世纪20年代西方服饰展。

  20世纪20年代是整个西方社会的变革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经济大萧条还没有到来,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这个展览将从近百件20世纪20年代的藏品中甄选精品,展品涉及到服装、鞋帽包等配饰,呈现“了不起时代”的独特服饰风情。

  “我们要把家底一点点整理出来,晒出来,让它们活起来,让大家都看到。”赵丰说。

  说完了时尚,再来说传统。

  去年,最让钱报记者印象深刻的展览,是赵伯沄墓出土丝织品的展览,今年,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出土的宋代丝织品也要进行文物保护修复展了。

  2007年初,南京市博物馆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的秦淮河畔长干里,对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遗迹,并于2008年11月,从北宋长干寺地宫中发掘出近百幅种类繁多的宋代丝织品,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南京地区高超的织染工艺技术。

  这批丝织品中需要保护修复的部分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完成,修复师将按照其历史原貌重新整理修复文物。最终的保护修复成果将于2018年4月至6月间,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展示馆二楼展出。

  此外,今年还会有中国刺绣艺术展。

  “我们现在看到的刺绣,都是非常当代的刺绣,我们要梳理的是历史上的刺绣。”赵丰说,史料记载刺绣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人们在青铜器上发现了粘附在上面的绣痕。春秋战国时期,出土了大量龙、凤、虎纹刺绣织物;秦汉时期,刺绣技术已经相当高,普遍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去年,国丝馆很火的丝博之夜、丝路之夜,今年也会继续,而且还要开设“时尚之夜”,比如配合3D服饰的3D时尚之夜,还有旗袍之夜、时尚回顾展等等。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王静 王平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