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传承人“经验之谈”解非遗进校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生正在体验剪纸艺术。 童笑雨 摄
  
  让绝活不“绝”是非遗传承人的期待,让非遗进校园行之有效,是教育人的追求。12月27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传·向未来——非遗进校园’2018首届西湖非遗论坛”上,来自该省的诸多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分享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助非遗教育在校园生根。
  
  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进校园,已成为各级教育和文化部门一项重要工作。然而不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仍面临诸多瓶颈。
  
  “非遗进校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缺乏、无教材和未纳入课程等问题。”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陈顺水开门见山地指出,目前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是将一些非遗保护项目以展演的方式介绍到各类学校中,更多属宣传手段,未完成由文化传承到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的转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单位正在向观众展示竹蜻蜓。 童笑雨 摄
  
  陈顺水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如何推动非遗进校园真正落到实处,也是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主办此次活动的题中之义。
  
  黄小建是杭州雕版印刷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年来一直致力于将该技艺推向大众视野,并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记学分的雕版印刷课程。“当前在全国范围内从事雕版印刷工作的人已屈指可数,所以近些年我们尽可能多的走出工作室。学校是我们的传播该项技艺最好的场所。”
  
  为了将课程更好地贴合学校,黄小建所带领的团队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人数、总时长、场地等条件定制方案。“一般我们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前者让学生了解雕版印刷,后者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黄小建说。
  
  因生制宜,是黄小建团队一以贯之的目标,也是细木制作技艺区级代表传承人陈岩云的在进校园过程中的实践。但随着合作的学校越来越多,陈岩云所面临的师资数量、专业性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为此,他将目光投向了高校,并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了合作。“任何一个行业一定要有专业的技能。为此我对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技术操作培训,让他们给孩子上课。此外,我们还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了包含小学、初中和职高三个阶段在内的木工stem课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生参与西溪小花篮的编织。 童笑雨 摄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陈岩云还邀请了技术团队开发了APP,分解木工制作过程,让学生自己看视频控制学习进度,并帮助学校按照自己额特色进行课程再开发,生成自己的校本课程。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馆员许林田曾用“拉拉横幅拍拍照”形容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现状,但听完非遗传承人的“经验之谈”,他信心颇足。“他们的实践,为非遗进校园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他认为,在学校中推广非遗文化,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匠人,而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育出具有创造力的综合性人才。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