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院伴随改革开放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12月12日下午,初雪消融,远山如黛,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的大厅正门,一台吊车正缓缓地将“浙江自然博物院”几个大字吊装到门楣。走进宽敞的大厅,技术人员在紧张调试着电子售票机……为迎接新馆开放,这里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
  
  “我们刚刚通过展馆布展工程完工验收,即将于12月28日试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严洪明兴奋地说。在这座满眼翠绿的中国竹乡,占地300亩、馆舍6万平方米、投资11亿元的亚洲单体建筑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即将呱呱坠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外景
  
  这里距离杭州市中心93公里。位于杭州西北的浙江省安吉县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全国首个生态县及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自然、生态、绿色,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浙江自然博物园)的建设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龙头项目,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诠释。
  
  自1984年从浙江省博物馆自然部分出单独建制,成立浙江自然博物馆,到2018年8月更名为浙江自然博物院,规模宏大的安吉馆即将亮相。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自然博物馆(院)历经三次馆舍迁建,始终秉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使命,以“自然与人类”为主题,以提高公众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主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博物馆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的生动样本。
  
  在改革开放中独立建馆
  
  浙江自然博物院是中国自己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以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为主要业务活动的省级博物馆。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前身,应该追溯到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基础上创建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以“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为宗旨的博览会分“八馆二所”,其中博物馆占地面积最大,设水产部、植物部、动物部、昆虫部、瑶山部、矿产部及动物园等展示。鉴于这次盛会影响深远,展品来之不易,博览会呈请省政府设立西湖博物馆,部分展品移赠博物馆以作留念和永资观摩。1931年更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博物馆业务方面主要分为人文科学(历史文化)部和自然科学部,草创之际,还很难建立较为系统的自然类陈列。抗战期间,馆长董聿茂和同事历经艰辛,将博物馆的藏品和图书、仪器保护下来,同时继续开展标本采集和科学研究。他们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博物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获得新生,1953年更名为浙江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1984年7月,浙江省博物馆的自然部分出单独建制,成立了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挂牌后,囿于馆舍、经费等原因,一度无固定陈列场所,博物馆的功能受到制约。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1991年建成库房业务楼,1998年1月建成独立的陈列馆(教工路馆),开馆当天,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代省长柴松岳出席了开馆仪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教工路馆外景
  
  这一时期的浙江自然博物院,登记入库的藏品有10万件。学术研究方面,多项成果获奖。先后举办陈列展览上百次,“恐龙与海洋动物陈列”更是荣获1998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人气满满的现代化博物馆
  
  2009年7月28日,位于杭州市中心的西湖文化广场落成暨浙江自然博物馆、省科技馆开馆庆典活动举行,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等出席庆典仪式。
  
  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武林馆区)项目列入浙江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经过6年多时间的筹备建设,一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体现先进理念,富有浙江特色,国内一流的自然博物馆呈现在观众面前。与老馆相比,新馆馆舍面积2.6万平方米,扩大了3.8倍,藏品库房面积扩大了3.5倍,陈列展示面积扩大了近5倍,年接待观众能力从15万人次提高到200万人次。这是浙江自然博物馆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和飞跃。
  
  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馆藏标本20余万件,以动物、植物、古生物、岩石矿物为主,门类齐全,精品荟萃。序厅的大型生物展示墙展示了古老的海百合化石、千年阴沉木、国内同类标本之最的鲸鲨和灰鲸骨骼等标本,无声地叙述着生命的神秘与恢宏。一层临展区首次推出《恐龙大展》,包括13具形态各异的恐龙化石标本与数十件史前生灵的遗迹。二层《地球生命故事》,用一个个大型复原场景,讲述地球46亿年的生命进程,再现了地球诞生、生命起源、生命登陆、恐龙时代、哺乳动物时代至人类登上生命舞台,揭示了生命在一次次灭绝与爆发中顽强地进化。三层《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聚集了地球上各个生物门类的物种代表,再现了极地、荒漠、热带雨林、红树林湿地和海洋等5处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绿色浙江》展示宣传绿色的浙江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景观地貌,以及生态省建设的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自然博物院武林馆外景
  
  科学、生动、有趣的陈列内容,多元、先进、新奇的展示手段,使武林馆区自开馆之日,就成为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热宠。开馆后第一天,观众冒雨排队长达300多米,参观人数超过一万余人次。此后一段时间,人气一天比一天旺盛,不管是顶着烈日还是冒着大雨,广场上每天排长队数百米。展厅内人头攒动,观众兴致高昂,认真观看,拍照留念。尤其一些互动场所,对少年儿童极具吸引力,孩子们久久不肯离去。每逢节假日,这里成为观众拖家带口休闲娱乐的热门地点。新馆基本陈列“‘自然·生命·人”荣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现在,观众只要拿出手机扫码进入智慧导览系统,便可与浙江自然博物院“肯尼斯·贝林世界野生动物展”展品进行全方位互动,仿佛讲解员在随身陪伴。严洪明说,博物馆应借助科技手段解码历史,助推博物馆“智慧化”,让公众走进博物馆、触摸博物馆、亲近博物馆。
  
  近年来,浙江自然博物院以创新促发展,荣获“2017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严洪明发现,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增加,博物馆也变成大家都喜欢的科普课堂了。“过去,这是什么,是不是真的,价值多少,曾是观众走进博物馆后的三个问题,现在,这三问变成了,这是什么,文物背后有什么故事,我能不能参与进来。”
  
  浙江自然博物院积极探索博物馆策展新理念新方法,提出了许多新观念。推出系列接地气、聚人气的精品展,拓展自然科普展示教育内容和方式。“跨界合作”这个当下流行的字眼,浙江自然博物院在2014年就开始尝试了。率先尝试自然与人文跨界融合的策展新理念,探索跨界合作展览的新形式。他们与河南博物院合作,举办“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览,把中原地区有动物造型的文物遴选出来,以人类与动物的演进关系为主线,把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文物,按动物分类进行展品组合、信息组团,以及动物象形文字的字体演化,辅以现生动物标本对比展示,以自然的视角解读人文,给观众以新的视野与冲击力。这个展览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7年,浙江自然博物院又率先尝试把经济领域“众包、众筹、众创”的热门做法引入博物馆,“金鸡报晓——2017酉年生肖贺岁展”不仅展出标本,还展出“群众的创意”,许多展品从百姓家中来。这次展览的创意策划、内容撰写面向社会众包,展品捐借、资金支持实行众筹,展品创作、项目研发进行众创。最终共有600多名市民参与筹展活动,众筹资金5万余元,展品300多件。
  
  “参与体验已成为公众观展的首选。我们不断研发推出新项目,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严洪明说。在1000平方米的“響宴——鸟类鸣声行为展”现场,随处可见展览与自然、艺术和科技的结合。观众不仅可以聆听106种鸟类的238段鸣声,跟着展板探寻它们为何而鸣,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鸟声音乐,模仿鸟叫声。“这不仅加强了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普及了更多鸟类的知识,让展品真正‘活’了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孩子们在博物馆制作蝴蝶标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科普剧表演活动
  
  近年来,浙江自然博物院每年推出“3+X”系列特展(“3”即生肖系列、生态系列、市场化运营系列展览,“X”即引进或输出展览),每年举办原创性展览5至8个,输出或引进展览20余个,近十年在国外或境外举办展览17个。秉持互联网+科普的理念,与学校和社区紧密合作,研发自然教育系列项目8大类50余项,年举办教育活动700余场次。开展“菜单化”及“私人订制”教育服务,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
  
  绿水青山中“活的博物馆”
  
  2018年9月13日,一件非洲象标本落户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成为安吉馆入驻的首件动物标本。这件长5.65米、宽1.30米、高3.20米,重达1.15吨的庞然大物,是未来贝林馆最大最重的展品和安吉馆区的代表展品之一。随着它的入驻,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进入了全面布展阶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入驻安吉馆的第一件非洲象标本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浙江自然博物园)位于安吉县三官村马鞍山下。它是浙江省411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原有馆舍发展空间受到限制,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为实施文化强省建设战略举措,决定在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基础上筹建浙江自然博物院。经过实地考察,决定新园区选址安吉。
  
  项目启动以来,省领导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夏宝龙专题听取汇报,省长李强签批选址和更名报告,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考察选址。2015年10月28日,浙江自然博物园主馆土建工程建设启动。2016年3月18日,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项目建设工程正式开工。2017年8月,时任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夏宝龙到现场调研园区建设情况。几年来,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政府相关领导,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领导多次现场调研并指导工作,协调推进项目建设。
  
  2018年11月16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有五个主展馆布展项目已通过初步验收。一个以浙江自然博物院为核心,延伸四大区块,连接32个生态项目的“巨无霸”泛自然博物园已经成形。其总用地范围1700亩,核心馆区占地300亩。
  
  馆区建设坚持“道法自然、大地乐章”的生态理念,打造了一座“活的博物馆”。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德国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主持设计,遵循“建筑长在山坡上”的整体设计,分散布局思路,基本保持了地块的真山真水原生态。馆区精心打造节能、智能、智慧、服务四大系统,采用屋顶绿化、内墙保温、安吉特色土壤等绿色节能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科技,实现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最大程度满足观众互动体验需求。
  
  新馆建筑分散布局,构成一组博物馆群,由10个场馆组成。六大主题展馆在空间上互相离散平行,构成了一个统一有机的系统。地质馆全面阐述了浙江大地廿亿年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展示浙江丰富的遗迹资源;恐龙馆从化石标本、复原骨架、仿真模型和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展示全球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恐龙,阐述了地球“老主人”的生活与演化;生态馆以“绿水青山的召唤”为主题,生动地诠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内涵;贝林馆以美国慈善家贝林先生捐赠的动物标本为基础,从系统演化的角度,以热带非洲与寒温带北美两片大陆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海洋馆以“无尽深蓝”为主题,通过对海洋各深度不同生态系统的还原,集中展示全球海洋资源的基本概况,营造了一场从浅海到深海的海洋探索之旅。自然艺术馆围绕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两大部分进行主题展示,通过微观和宏观视角来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引导观众发现自然之美、领悟自然真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吉馆生态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吉馆自然艺术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吉馆恐龙馆
  
  “我们以‘国际视野、中国特色、浙江元素’为策展理念,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浙江本土的重要展品,还可以看到全国的和世界的。其中,生态馆与自然艺术馆的展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创。”严洪明表示。
  
  杭州武林馆区陈列展览的功能定位以知识传播为主,安吉新馆区规划定位则以休闲体验为特色,思路是好看好玩好奇、注重参与体验。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新馆区不仅设置了“自然探索中心”专区,让青少年现场动手操作、实验探究,而且在每个主展馆内部都穿插设有大小不一的科普小教室,让观众在细致观察与动手实验中,得到与展览相关的拓展式教育,坐下来休憩一下,看一个科普短视频或微电影,在休闲中也能学到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在安吉这个生态文明之乡,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开馆推进领导小组组长柳河信心满满,他说:“浙江自然博物院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实完善,我们有信心向‘国内一流,国际领先’迈进。”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