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稻蟹图》
2018-12-14 11:24:34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诗歌创作应情志并重,既要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同诗歌一样,中国传统画论也有类似观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十分强调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认为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他甚至推崇说,“图画者,有国之宏宝,理乱之纪纲”,将绘画视为治国的法宝,治理乱世的根本措施。实际上,不管是创作者有心还是无意,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总会蕴含或者说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志向。
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明代画家项圣谟的《稻蟹图》立轴(见图),纸本设色,纵1105、横39厘米。图绘几株成熟的稻穗,上停二雀,一只正在啄食,另一只抬头凝望;地上一只螃蟹,正用双钳夹取稻穗。图中稻子枝叶疏落有致,雀、蟹的动作与神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它们以稻穗为依托,其间的行距排列大致均等,既工整又不失活泼。左上有作者自题诗一首:“群雀争飞聚不休,无肠多作稻梁谋。湖田未耨官租急,几许忧勤得有秋。”作者以诗解图,以画咏诗。图中抢食稻穗的雀、蟹,是明末无情贪婪的官绅阶层的物化形象,全图巧妙形象地反映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巧取豪夺与严酷剥削,寄托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厌恶和对农民阶层穷苦处境的同情。
项圣谟(1597—1658),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的著名画家。他的画有两点最值得称道,其一是强烈的政治色彩,注重绘画的教化功能,通过用画作反映民间疾苦;其二是严谨的画风和写实态度,善于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贴近现实,造型准确,严肃不苟。这幅《稻蟹图》就鲜明地体现了项圣谟的独特画风。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