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举行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2月13日是第5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当天,除了南京主会场国家公祭活动外,在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也举行了相关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来自北京市委统战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华益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各界及参加北京市“四个一”活动的学生近500人参加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
  
  活动开始后,全体人员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默哀一分钟,依次走进抗战馆序厅向遇难同胞、抗战英烈敬献鲜花,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随后,各界代表参观了“‘翰墨铭历史 书画颂未来’——何宝森先生抗战爱国题材光墨作品展”。
  
  此次举办抗战爱国题材光墨画展,旨在公祭日立法五年之际,通过艺术之美点亮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思想,警示世人,牢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悼念长眠地下的遇难同胞亡魂,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展览分为“抗战风云”“大好河山”“高风亮节”“岁月静好”四个部分,分别展示了光墨画法在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题材方面的表现。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烛光悼念”、举办“南京大屠杀被害同胞遇难81周年图片展”和抗战影片《南京,南京》观影等活动,深切缅怀所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及死难同胞。部队官兵、学生及社会各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悼念活动。
  
  上午10时,伴随《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全场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体人员秉烛祈祷,低首肃立,为死难同胞默哀。博物馆小小志愿者集体朗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孩子们抑扬质朴的朗诵,表达了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愿,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为了寄托哀思,全体人员手持烛火,缓步走向象征着民族英烈浩气长存的金字塔形卧碑前敬献了火烛。
  
  在活动现场,由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精心制作的“南京大屠杀被害同胞遇难81周年图片展”向观众展出。展览通过大量史实照片,深刻揭露了81年前南京城的那场浩劫,日军对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犯下的滔天罪行。
  
  公祭活动结束后,部队官兵纷纷表示:要牢记使命,铭记历史,以强军兴军为目标刻苦训练,保卫家国。学生们也表达了要铭记历史,勿忘民族苦难,珍视和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在位于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内,历经一年时间策划、设计及施工,七三一部队罪行“证言墙”在国家公祭日正式对外开放。
  
  “证言墙”位于新馆通往旧址的地下涵洞两侧墙壁之上,证言内容既包括在苏联远东军事法庭接受伯力审判的12名日本细菌战犯的口供和在中国辽宁、山西审判的部分细菌战犯口供笔供,又涵盖了陈列馆多年来赴日“跨国取证”采集的七三一部队老兵、“特别移送”参与者、七三一部队劳工以及细菌战受害者家属的口述证言。“证言墙”分为25段证言节选,累计3762字,以故事为线索,从七三一部队筹建扩张开始讲述,包含毁证败退灭亡、战后贻害等内容,重点呈现人体实验和细菌战核心罪证。
  
  “证言墙”的正式设立,以“证言固化史实”的方式使得基本陈列向外延伸,阐释了馆址合一的抗战类纪念馆举办向外延伸展览的多层次内涵,具有直观性和可信度。促使观众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且记住这段历史,以实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教育效果。 (金士成)
  
东北烈士纪念馆
  
  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在全国抗战类纪念馆中同步举行公祭的部署,东北烈士纪念馆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系列悼念活动,东北烈士纪念馆全体职工、黑龙江省医院医务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150余人参加活动。
  
  上午10时,悼念活动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报告厅举行。活动现场庄重、肃穆、简洁,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身着素装,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
  
  随后,“不能忘却的记忆——回望南京 守望和平”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史学论坛上,研究人员向全场观众作题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历史背景与反思》报告,先后从蓄谋已久的侵略、泯灭人性的屠杀、刻骨铭心的纪念等方面对南京大屠杀史实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进行翔实解读与系统阐释,同时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在红色宣讲环节,两位讲解员生动再现八女投江和十二烈士山两组英烈群体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活动尾声,观众观看了由东北烈士纪念馆创排并表演的大型情景诗朗诵《龙江精神谱新篇》,弘扬龙江“四大精神”,激励全场人员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