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17块碎片的“文物手术”——西周铜铃修复记

  对于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鼎等大型青铜礼器的保护修复,业界已经司空见惯,但人们对于小型青铜实用器物的保护修复关注的并不多。实际上,以青铜车马饰件为代表的小件青铜实用器物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是探究古代社会生产生活、了解当时历史原貌的重要实物证据。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历时一个多月修复的西周铜铃等20多件“宝贝”移交给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这批“宝贝”个头不大、做工精巧,此前由于受腐蚀程度高、缺失部位大,修复人员对它们进行了一次“大手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出土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的一件西周时期铜铃。 
  
  这件铜铃出土的虢国墓地M2009,墓主人是虢国的一位国君,下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在地下埋藏的2000多年中,这件铜铃受墓葬坍塌的挤压及四周土壤环境的不断腐蚀,金属性能变差,出土时展现在“文物医生”面前的是17块碎片。碎片上都有黑底深绿色锈层覆盖,且附着有坚硬的土锈;从碎片中辨别出的铃舌已呈断裂状,经拼对后发现器物本体也有2/3的部位缺失,对其修复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像医生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做全面体检一样,在开展修复工作之前,“文物医生”首先对这件铜铃进行信息提取、拍照、存档等资料搜集工作;然后使用诸如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全面掌握“病害”特性及进行“病理”分析。这些信息都被详细记录在修复日志中,形成文物的修复“病历”,然后再拿出详细的“手术方案”。 
  
  铜铃残片出土时附着有较厚的铜锈及土锈,因此除锈是进行下一步修复工作的基础,也就是首先要把“创面”进行消毒与清理。清理时是采用钢针和刻刀在碎片上进行逐点清除,纹饰上的锈色则是采用超声波洁牙机清除。除锈之后,这些碎片露出了本来的面貌。接下来便要进行拼对、焊接,使之成形。“文物医生”按照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先拼出大形,然后用小的碎片进行填充,最后利用低温锡焊法将断裂块连在一起。焊接、粘接的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对缺失的部位进行补配。补配器身的缺失部分其实是以铜皮为底、原子灰为面,素面朝天,缺少纹饰,与原有器身很不协调,这就需要在补配的部分进行纹饰雕刻。通常,“文物医生”是用不同规格的錾刀通过初刻、复刻、修整三道工序,最终使纹饰线条工整、流畅,并和原始纹饰连接成为一体,达到自然协调的最佳效果。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保护要求,修复完成的铜器还要进行做旧随色处理,在最后一道“安全保险”护封处理后,整个修复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在“文物医生”的努力下,经过几周的工作,“手术”完成,这件铜铃终于从17块大小不一的碎片变成了一件完整的器物,实现了重生之路,可以美美地走进展厅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对记者说,这件西周铜铃的修复保护过程是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信息采集、病害检测、病因分析、方案制定以及展陈中的预防性保护等诸多环节。尤其是在具体的修复实施环节,如去锈、拼对焊接、补配、做旧等处理程序中,由于每件器物甚至每块碎片的保存状况都不尽相同,因此随时可能遇到意外状况,修复和保护工作人员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还需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