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读懂良渚、参与申遗
2018-01-30 10:53:11 作者:唐文薇 来源:杭州日报 已浏览次
1月26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良渚古城遗址由此迈出了申遗路上最关键的一步。
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让世人深感“石破天惊”,这不仅标志着良渚文化进入了都邑考古的新阶段,更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十年时光之于千年变幻,有如沧海一粟,但正是这十年,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认同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不仅各项研究迅速升温,更得到了国际主流学术界的关注及认可,那些“夏商之前无文明”“中华文化不过三四千年”的质疑,不攻自破。中国作为世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其璀璨的历史不容质疑。
猎猎朔风拂过良渚古城的高台,那里规模庞大且布局科学的古城遗址、世界最早且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成熟的稻作生产、形象的图像符号、统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权组织,一切的一切,都在穿透历史的烟云,呈现着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讲述着悠悠华夏不老的传说。
这是良渚先人留给我们整个民族的共同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无疑具有相当可观的价值。但怎么让这个神秘的史前“王朝”,一点点揭开沉睡已久的面纱,一点点走近普罗大众的生活,是时代托付给我们当代人的命题。从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意义上审视良渚古城申遗,守住了她,就是守住了我们的历史,就是守住了华夏共同的文脉,守住了民族的根和魂。
守护遗产,不止是政府的事,专家的事。尽管学界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不曾止步,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更希望能接触到通俗的阐释和生动的解读。2017年9月1日,在全国1400万初中学生拿到的新版中国历史教科书里,良渚文化的介绍占据了满满一页。从娃娃抓起,这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但也还只是起步。更多的面向成人、面向社会的知识普及,还应当更具体、更深入。
守护遗产,应开辟更多的公众参与渠道。目前已经启动的遗址公园建设,能有效抵御城市建设对遗址的蚕食,保护、净化、美化遗址区环境,但公众也在期待能有更多的活动载体设计,可以持续、深入地感受良渚文明,助力遗址保护。当地多年来坚持的“第二课堂”“考古实践”“玉文化节”等形式,不妨更大层面地吸纳公众参与,邀请热心于此的市民,一起走进社区、学校、企业、村庄,共同传递古文明的价值。
时间遮掩了未知的将来,但已把过去留给我们回味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读懂良渚、参与申遗,那么申遗的价值,就将远不止于“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头衔本身。在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里,良渚必将添上最厚重浓墨的那一笔。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