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揭牌成立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展后申遗时代运河文化研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28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揭牌成立。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不仅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的水路大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凝结了中华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中国智慧,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与厚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作为一个线性活态的巨型文化遗产被全世界所瞩目。

  今年4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江苏为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而重点打造的省级重点高端智库。作为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作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发展条件,扬州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行先试者,其聚力打造的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运河文化交流平台。可以说,扬州已经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城市的进程中作出了重要实践,提供了丰富经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在揭牌仪式上致辞时说,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赋予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光荣使命,此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将扬州分院设立在扬州大学,扬州大学是百年名校,艰苦自立,屹立苏中,学风文脉绵延厚重,在大运河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人才和成果储备。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龙在揭牌仪式上致辞时说,“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为扬州加强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搭建了吸引人才、集聚智慧、深化研究、服务决策的优质平台。”

  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运河文化,传奇故事,从古至今,从未断绝。当日的成立大会上,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首任大运河非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广春作了题为“历史名城复兴的文化担当”主题报告。他从强化文化标识,打造城市经典;活化文化展陈,彰显城市魅力;转化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实力;深化文化改革,激发城市活力四个方面阐述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建设中的路径探索。李广春称,大运河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内涵的提升,用最先进的文化“唤醒”大运河,有序释放活态遗产的经济、人文、旅游价值,其路径就是以科技为支撑的文化创意来引领、来实现。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依托扬州大学现有科研资源,整合扬州全市运河研究力量,首批成立世界运河研究中心、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及文旅融合研究中心、大运河非遗文化研究中心、大运河特色小镇及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大运河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研究中心六个研究中心,以六个中心为特色平台,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夏锦文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扬州分院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加强遗产保护,传承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用好运河资源,切实做到研究弘扬大运河精神与践行发展大运河精神的知行合一,为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扬州名片”和“中国标识”,提供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