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花脸”“裂胸”,谁在作怪
2018-11-26 13:48:04 来源:科技日报 已浏览次

第二看台
目前,预计进行15个月的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正在进行。
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石刻佛像,乐山大佛开凿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常年受到风雨、植被等侵蚀,也留下诸多文物保护方面的“谜题”,比如覆盖在大佛额头及两侧脸颊的大面积黑色“疤痕”究竟是什么?大佛诞生之初就在螺髻耳部、胸部设有排水槽和排水廊,为何经过历代多次维护后,至今仍旧面临渗水导致胸部开裂?此次大佛“体检”的项目负责人、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首次向科技日报独家揭示上述谜题。
渗水还是炭黑?
大佛“花脸”缘于生物病害
“作为自古至今吸引游客目光的大佛,游客们近年来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大佛的脸怎么‘花了’?这也是大佛管委会最想知道的问题。”孙博说,走进大佛不难发现,大面积黑色“疤痕”覆盖在大佛额头及两侧脸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他说,此前文保界有多种猜测。首先,有人怀疑是重做的大佛发髻里含有碳,经水流冲刷后,其中炭黑下流到大佛面部造成花脸;还有人说是雨水渗透后,大佛面部岩石上形成了水锈结壳,呈现深色状。
“其实都不是。”孙博说,“体检”中施工人员搭建脚手架走近大佛后,经初步勘探,得出结论这是“生物病害”,即主要是地衣、苔藓和其他生物藻类、霉菌造成的。
孙博说,大佛的头部和胸部都有保护层,最近一次保护层是在2001年添加,但保护层上附着有毫米级的泥土,这些泥土已足够苔藓类植物生存。“因为当地降水充沛,植物生长季节性比较明显。降水丰沛时它会变成绿色继续生长;雨水稀少时,它进入休眠期或死亡就会发黑,让大佛成了‘花脸’。”孙博说。
那么怎么处理呢?孙博说,由于植物根系吸附能力比较强,传统的物理修剪方式往往治标不治本。“就像胶水粘的信封,你直接撕开连信封也会撕破,但放在杯子上熏一会儿,操作会更简单。”他说,如果“暴力破解”很可能连植物带着大佛表皮岩层一起撕开,到时候花的更难看。“我们推荐蒸汽法或土壤改性。”前者可以通过软化植物,减少植物分泌的酸与大佛表层碳酸钙的粘连;后者可以直接调整植物的生存微环境。
有保护还“胸裂”?
岩体隔水层令涂层粘性消失
近期乐山大佛被发现胸口岩石开裂,而岩石起鼓开裂,均是渗水造成的温度差、湿度差所引起的。其实在建成之初,人们就在大佛的螺髻耳部、胸部等修建了排水槽、排水廊道,而且在上一次的修缮中还给大佛胸部涂了保护膜,为什么大佛的胸口还是因为渗水而起鼓开裂了呢?
此次勘探中,孙博团队对渗水的原因有了新的发现:大佛主体结构是在凌云山沿天然山体上凿刻的,从上到下整体是砂岩结构,但不同的砂岩层之间又有30厘米至50厘米厚的泥岩夹层。“砂岩渗水性很强,但泥岩则相对较弱,那么泥岩夹层就变成了相对的隔水层。”孙博说,“很多人觉得奇怪,大佛身上及周边岩石上的植物,为什么呈一条线直线横着生长?这正是岩体中存在利于植物生长的隔水层的证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