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青铜器之 龙泉鱼洗

 宋代龙泉窑以青瓷闻名遐迩,也是宋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中鱼洗作为宋代龙泉窑典型的量产器物,器物造型与装饰简洁,别致;釉色与釉质含蓄,似玉,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崇道尚青的理学文化。龙泉窑生产鱼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早期,南宋末到元代初期是该器物装饰工艺和艺术成就的高峰。其主题寓意吉祥,刻划模贴与露胎是该器物的装饰特征。
  
  洗这类器物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多为折沿,因此也称之为“折沿洗”。 鱼洗是洗的内底部饰有鱼纹或者鱼形。按照鱼纹的数量来分,有单鱼、双鱼和多鱼。例如,刻划单鱼洗,平折沿贴单鱼洗,四鱼洗。装饰多为双鱼,双鱼又以首尾相对居多,双鱼多寓意“相濡以沫”,而多鱼则寓意着“多子多福”。据现有考古资料考证,鱼洗这类造型的器物是由汉代铜杅(铜洗)演变而来。鱼洗这一称呼最早是宋代早期人们挖掘出来的饰有双鱼纹的汉代铜器并称之为“双鱼洗”。这类双鱼洗盛行在东汉时期,洗内底部饰有双鱼,两鱼一般多首尾相对,首尾交叉的非常少见,两鱼之间有的有五铢钱,有的以线相连,有的刻有铭文,铭文多为“长宜子孙”、“君宜子孙”等。总章年间,唐高宗李治命令弘机修筑上阳宫时,发掘许多青铜器,因腹较浅,类似于盆,盆底部中间又装饰有一对鲤鱼,双鱼中间有四个篆字,“长宜子孙”,与此器物相同的称之为“汉洗”。
  
  商周时期及东汉时期,青铜器都只是给朝廷与富庶的士大夫使用。直至制瓷业的兴起,平民阶层对于使用器物需求增强。特别是宋代以“重文轻武”为国策,文人墨客这一群体在社会中逐渐扩大,鱼洗作为笔洗,是文人案几上的必备之物,便应运而生。宋代早期,仿制汉代的鱼洗已开始流行,而双鱼洗又以龙泉窑的最为著名。双鱼首尾相对,类似道教文化中的阴阳鱼图,应合宋人尊崇老庄道家思想的社会风俗。结合当时“器以民为用”的趋向,龙泉窑大量生产双鱼洗。
  
  北宋早期的装饰工艺以刻划双鱼为主,刻划工艺延续了唐代粗工、细工、粗中带细的刻划手法,但线条一改以往厚重,写实的艺术特色,去繁从简,渐渐走向写意、灵动。单线线条的刻划手法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半刀泥刻划手法。半刀泥刻划手法是指在坯胎土不是很干的时候,用竹刀和竹针进行刻划。此时的鱼纹刚劲有力,一气呵成,翘嘴摆尾,形神兼备,装饰效果更是活灵活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宋 双鱼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 青釉模印四鱼盘
  
  进入北宋中晚期,印花装饰手法开始流行,以印花装饰的鱼洗开始出现。印花装饰手法是指将装饰的图案制成模具,在胚胎不是很干的时候,进行模印装饰。从出土的宋代鱼形陶模来看,此时鱼模具中的鱼形造型写实,由头至尾的流线型与自然界中鲤鱼相同,并注重细节的刻画,口唇部多以翘嘴待食之势,鱼鳍和鱼尾摆动自然,气韵贯通,装饰在器型简洁清秀的折沿洗中构图饱满与幽然雅致的青釉相融合,做到静动有致有着丰富的趣味性与审美性。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鱼洗装饰手法以刻划与模印为主,并在洗腹外壁或者内壁饰有篦点或者莲花。
  
  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在装饰上主要优点就是结合了薄胎厚釉,并出现纹饰与“葵口出筋”装饰并存,去除以往繁琐的装饰题材与装饰手法。因为其厚釉的原因,以前运用刻划装饰工艺来装饰鱼洗的显现效果大不如前,所以这个时期鱼洗的装饰手法就集中在模印和贴塑这两种,形成积釉与露胎两种效果。露胎装饰的鱼洗是龙泉窑鱼洗的一大特色,运用龙泉的胎色与釉色区别装饰,这一工艺被广泛应用到瓶、盘、壶等器型和其他纹样装饰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 青釉露胎凤纹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 龙泉窑青釉露胎云鹤纹瓶
  
  参考文献:
  

  1、《宋代龙泉窑鱼洗之鱼纹装饰工艺研究》,季雨林 ,中国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朝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