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后沟古村:沿用至今的“古水道”令人惊叹

  村民韩金虎站在祖宅门外,指着脚下的黄土地告诉记者,这里就有一条暗水道,“祖祖辈辈,一直在用。”
  
  “不管下多大的雨,雨水都能通过暗水道流归到河里,后沟村从没遭过水灾。”这让韩金虎引以为傲。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后沟村,建在一片黄土坡地上,海拔最高处974米,最低处908米,相差达66米。这里遍布古戏台、古民居、古水道……2003年,后沟村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小山村一下子出了名。
  
  同韩金虎家一样,后沟村每家每户的脚下都有暗水道:这一地下工程完整而精细,有3000多米长,弯弯绕绕,穿村过院,沿用已数百年。
  
  韩金虎说,古村中不少院落就建在水道之上,但没出现过下水堵塞及坍塌现象。除了要留心杂草、碎土的侵入外,水道平时基本用不着维护。“早年先民们在设计上是费了心思的,所以直到现在也很好用。”
  
  古水道取材于石头,水道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起,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黑龙两个体系,最终流到村西南、东南归入龙门河。水道深埋地下,参差错落、主干相连,遍及全村各个角落,各家院中都留有分入水口,设计科学、实用且坚固。
  
  古水道入口处从外观看较窄,实则容量很大。老人们解释说,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考虑安全因素,另外也符合“明走暗泄”的民间讲究。
  
  古水道能排水,还妙趣无穷。“小时候,我们就在水道里捉迷藏、玩水。”后沟村妇女主任张金叶说。
  
  张金叶在后沟村出生、成长,嫁在了本村。她深谙古水道的“秘密”:一下雨,坐在炕头就会听到窑洞外“哗啦啦”的走水声。她便会冒着雨,跑到村头小桥边,到雨水“下坡”的地方看水。“满满的水向着同一个方向奔流,很壮观。”
  
  后沟村坡高路陡,走在村里大大小小石块铺就的路面上,记者的想象力不由得被激发:雨水汇聚,流入暗水道,再滑过高低不平的石路,从村头最高处顺势向下奔涌,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