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馆新展开幕 汇聚了当代博物绘画师的141幅作品

  “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先生曾经写下过这样的生活态度。 
  
  生活中的好玩,去哪里寻找? 
  
  在深秋的杭州,有一场画展,也许是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表达——这是能带来温暖、快乐,帮你发现生活中不凡趣味的一次展览。 
  
  “手绘自然,心绘万物——馆藏绘画精品展暨LIAN博物绘画特展”刚刚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由浙江自然博物馆主办,LIAN博物绘画发展中心、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和单位协办,汇聚了曾孝濂先生等47位中国当代博物绘画师及爱好者的141幅博物绘画作品。 
  
  设计过诸多花鸟邮票的老先生 
  
  童心满满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曾孝濂先生,是因为今年5月他曾做客央视《朗读者》栏目。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先生和全国300多位植物分类学家,以及164名插图师,用了45年,编纂出全世界种类最丰富的一套巨著——《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126册,超过5千万字。 
  
  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那家里头肯定收着几张先生设计的票子,《君子兰》《杜鹃花》《杉树》,还有《中国鸟》特种邮票等等,都出自他的笔下。 
  
  这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绘画师(教授级高工),今年已经79岁了。前天下午,我经过浙江自然博物馆科普教室外的走廊时,恰好走在他后头,走着走着,身高1米8多的老先生突然伸手够了够天花板。我在后面悄悄笑了。 
  
  听曾老说,他已经十年没有画邮票了,不料今年9月初,突然又接到国家邮政局的电话,“我一听这次是要画金丝猴,高兴啊。” 
  
  曾老直到现在还保持着非常旺盛的创作状态。“每天五点就醒了,起来画画,画到八九点,困了再睡,睡觉起来精神特别足,有时候能画画超过十个钟头。” 
  
  这次浙江自然博物馆首次展出了曾孝濂30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画作品真迹,都是他几十年跑野外观察、研究动植物后,精心创作的作品。 
  
  比如有一幅《华山松》,典型的植物科学绘画。“科学绘画一般用墨线表现。除了描绘植物的整体造型,还会把花、果、叶都按照实物比例展现出来,附有详细说明。”策展人、浙江自然博物馆馆员王思宇解释。 
  
  我凑近比划了一下,这棵华山松的球果枝有大约20厘米长。而平常吃的北方红松的松子,就指甲盖大小,华山松的松子足有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拳头大小。 
  
  欢迎大家来仔细看看这些很有意思的作品。 
  
  人人都能画博物画 
  
  宋代的花鸟画格物特点明显 
  
  此次展览共汇聚来自全国47位当代博物绘画师及爱好者的141幅精美作品,将呈现一个美丽而充满奇趣的博物绘画世界。 
  
  交流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李凤崧教授特别提到,“人人都能画博物画。” 
  
  因为绘画是一种表达方式。 
  
  那画什么呢?万物。 
  
  此次博物绘画展上有一张很好玩的作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年轻的图片编辑张瑜,画了四样海鲜:梭子蟹、海胆、海参、鱿鱼。 
  
  虽然,它们都被画成开膛破肚的样子,但看上去还是很优雅:梭子蟹,挖了壳,看看那叫人流口水的蟹黄蟹膏蟹肉,都是什么结构的;海胆在做成刺身前,肚子里到底长什么样;鱿鱼呢,就跟被照了X光一样,清清楚楚看到了内脏。 
  
  这些味美的海鲜,在跟年糕、高汤、烧烤架做好朋友之前,你了解过它们吗? 
  
  “博物画可能会比照片更加生动、准确,对内部构造的描绘会更清晰,颜色也更鲜艳。”王思宇说,这是博物画有趣的地方。 
  
  其实,博物画的历史很悠久了。西方自然科学始于15至16世纪,那时,博物绘画已逐渐进入专业性、科学性、规模化的时代,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绘画出现了。 
  
  这次展览中,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特别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贵的中国古代博物画展品。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画者黄荃,画了一幅《写生珍禽图》(真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高清复制品),上面画了20余种动物,主要是鸟类和昆虫。 
  
  这幅画里面,有鹡鸰(jí líng)、麻雀、鸠等。王思宇说,“到宋代,花鸟画还都是比较重视格物的,符合科学绘画的特点。后来的画法,就‘放飞自我’了。” 
  
  展览上,还有一批晚清的水彩画真迹很特别,历经百年仍保有特别鲜艳的色泽,而且会把植物和动物压在一块画。 
  
  “这是通草画。”王思宇说,通草纸是古代广州画师作画时常用的纸,由一种俗称“通草”的灌木茎髓切割而成,质感丰富,特别能够吃住颜色,斑斓缤纷的效果可媲美漆器或刺绣。当时,广州作为通商口岸,聚集着很多外国人,“他们指导中国画师,用西方的画法,画了一批花鸟画。”而这就是博物画的画法。 
  
  博物画:一种自然题材的绘画,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菌物等等。这种画既要描绘自然之美,又讲究写实、严谨,突出描绘对象的识别特征,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