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看古书装潢之美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上海图书馆仅展15天的“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展出多件镇馆之宝;山西博物院的长城文化展,从文化的角度探索长城内外的碰撞与融合;英国伦敦巴比肯中心曲廊画廊“维特望遗址”,虽有宏大的展览标题,但艺术家却把展厅变成了“布偶店”。
  
  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
  
  地点:上海图书馆
  
  时间:2018年11月1日-11月15日
  
  票价:免费
  
  点评:展览从古籍文献装帧艺术的角度,向公众展示了一百件(组)古籍。展览叙事主要从护帙与饰观两方面来介绍,全方位展现中国古代图书装帧中功能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上海图书馆在古籍善本方面收藏颇丰,大多数时候都不轻易示人。“缥缃流彩”展览是上图首次以古籍文献的“装帧艺术”为切入点,向公众展示珍贵馆藏。展览展出一百件(组)古籍,类别涵盖佛经、书籍、碑帖、尺牍等,展品规格极高,展期也极短,仅有十五天。
  
  展览的脉络非常清楚,首先对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进行简单介绍。中国古代书籍装潢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形态,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与收藏者关联密切,更寄托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幸浙盛典图记,清乾隆间内府绘本。线装,内府装池本
  
  之后的展览主体大致分为“护帙”和“饰观”两个部分。在前一部分中强调了装订的第一要义就是保护书帙,并介绍了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册页装、线装等不同形式。后一部分则是当古书成为贵重的收藏品后,收藏家对图书面貌的美化,分为扉画、跋尾、藏印三个部分,另有“书衣之美”和“书具之美”两个单独部分,分别展示图书的封面(扩充地说,包括函套)与书匣、书箱之属,它们兼具护帙与饰观两个特点。
  
  虽说在展览文字介绍中,各部分分割清晰,但展览中从头到尾的所有展品,几乎都是展开的书籍以及书衣、书具等,也就是作为整体的古籍。尽管因板块的不同,展示的侧重点有差异,但在观展时还是可以从整体与局部两方面欣赏古籍文献。
  
  对扉画、跋尾、藏印等方面的鉴赏本身毋须多言,在本次展览中更重要的是将它们放到书籍装潢的环境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欣赏。从内容上看,扉画往往与图书内容或收藏家的情况匹配,跋尾、藏印时常反映了收藏史;从艺术形式上看,藏家对古书往往珍而重之,对其上的画、字、印郑重其事,必谨慎为之,因此不止绘画、书法、篆刻本身的技法,有时对其布局也会精心安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礼记,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宋绍熙刻本。线装
  
  此外,书衣、书具的材料、造型选择也有讲究。比如书具外观求其雅致精巧,而非富丽堂皇,书衣最好用宋锦,其次旧锦、旧刻丝,不得已才用细花雅色上好宫锦。可以说书籍的装潢由内而外都能体现出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趣味,以及收藏家个人的个性特征。书籍经过装潢流传至今,藏家与时光留下的痕迹在书籍上堆叠,共同塑造出一件艺术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妙法莲华经》
  
  关于展览中的重点展品,在上海图书馆公众号中已有推荐与介绍,如宋拓宋装的《九成宫醴泉铭》、五代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四欧宝笈等等,许多展品都有值得仔细赏玩之处。如果想在展览中看出些门道,可以事先做一些功课,但即使毫无准备地观展,轻松地欣赏书籍装潢的“好看”,也一定会被吸引,或许这些难得一见的古籍装潢还能对现在的设计产生一些启发。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