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千年窑火:浙江龙泉传统龙窑“开窑”
2018-11-05 14:46: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图为:龙泉宝溪乡溪头村陈家窑举行开窑祭祀仪式 范宇斌 摄
中新网丽水11月3日电(见习记者 范宇斌)清晨,山中的空气还笼着淡淡水雾,已有几百人涌入宝溪,期待着传统龙窑开窑一幕。3日,浙江龙泉宝溪披云山中,千年龙窑烧制的青瓷正“脱匣而出”。
“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船舶往来如织。”发轫于两晋时期,龙泉青瓷早在南宋时期便以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盛极一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中国符号。
图为:开窑祭祀仪式现场 范宇斌 摄
依山坡而建的龙窑,像是一条倾斜的隧道,拱顶成弧形。“龙窑形如卧龙而得名。”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会长张晞向记者介绍,“作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龙泉窑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世界,影响十分深远。”
图为:传统龙窑烧制出来的龙泉青瓷 范宇斌 摄
据统计,龙泉境内发现古龙窑窑址400余处,目前保留19座古龙窑,其中13座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窑传承了中国人千年制瓷文化,是重点保护的文物。”张晞说,“但是龙窑是‘活着的文物’,我们真正利用龙窑来烧瓷,打造‘不灭窑火’。”
龙窑中,松柏木经20余小时不息,火焰达到1300℃的高温,烧成一室青翠。
净手、上香、饮酒……开窑祭祀仪式上,伴随一声“开窑”,窑门缓缓拉开,一个个余温尚存的匣钵被逐个捧出。
有着15年烧窑经验的“烧窑能手”周先有戴着厚厚的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匣钵。刹那间,青山翠木仿佛黯然失色,如冰如玉的青瓷尽揽自然苍翠。
图为:龙窑烧制青瓷作品拍卖现场 范宇斌 摄
“‘泥土’化作‘碧玉’,太不可思议了。”开窑一刻,千峰翠色入目来,令来自英国的Nina很是惊讶。
本次开窑的“窑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龙窑烧制”代表性传承人陈先明介绍:“青瓷历经揉泥、拉坯、晾干、修坯、装饰、素烧、施釉等数道工序,最后一关才是烧窑。”
“传统龙窑烧制可遇不可求,开窑瞬间,可能惊艳四座,也可能失落神伤。”陈先明说,“千变万化,正是青瓷美妙之处。”
图为:龙窑烧制青瓷作品拍卖现场 范宇斌 摄
沧海桑田,几经盛衰。如今,古老的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正在“中国青瓷之都”龙泉代代相传。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龙窑开窑祭祀仪式,现在一年仍会举行近20次,表达我们龙泉人对青瓷的希冀以及对天地的敬畏。”身着白底宝蓝图式汉服的村民丁连芬,一举一动格外恭谨。
图为:烧窑人把一个个余温尚存的匣钵捧出 范宇斌 摄
诚然,“不灭的窑火”象征着龙泉青瓷薪火相传,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80后”青瓷人杨江鹏看来,“我们要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青瓷传承的‘接力棒’,结合现代审美,将龙泉青瓷发扬光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