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千年窑火:浙江龙泉传统龙窑“开窑”

  
1.JPG
  
图为:龙泉宝溪乡溪头村陈家窑举行开窑祭祀仪式 范宇斌 摄
  
  中新网丽水11月3日电(见习记者 范宇斌)清晨,山中的空气还笼着淡淡水雾,已有几百人涌入宝溪,期待着传统龙窑开窑一幕。3日,浙江龙泉宝溪披云山中,千年龙窑烧制的青瓷正“脱匣而出”。
  
  “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船舶往来如织。”发轫于两晋时期,龙泉青瓷早在南宋时期便以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盛极一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中国符号。
  
2.JPG
  
图为:开窑祭祀仪式现场 范宇斌 摄
  
  依山坡而建的龙窑,像是一条倾斜的隧道,拱顶成弧形。“龙窑形如卧龙而得名。”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会长张晞向记者介绍,“作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龙泉窑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世界,影响十分深远。”
  
3.JPG
  
图为:传统龙窑烧制出来的龙泉青瓷 范宇斌 摄
  
  据统计,龙泉境内发现古龙窑窑址400余处,目前保留19座古龙窑,其中13座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窑传承了中国人千年制瓷文化,是重点保护的文物。”张晞说,“但是龙窑是‘活着的文物’,我们真正利用龙窑来烧瓷,打造‘不灭窑火’。”
  
  龙窑中,松柏木经20余小时不息,火焰达到1300℃的高温,烧成一室青翠。
  
  净手、上香、饮酒……开窑祭祀仪式上,伴随一声“开窑”,窑门缓缓拉开,一个个余温尚存的匣钵被逐个捧出。
  
  有着15年烧窑经验的“烧窑能手”周先有戴着厚厚的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匣钵。刹那间,青山翠木仿佛黯然失色,如冰如玉的青瓷尽揽自然苍翠。
  
4.JPG
  
图为:龙窑烧制青瓷作品拍卖现场 范宇斌 摄
  
  “‘泥土’化作‘碧玉’,太不可思议了。”开窑一刻,千峰翠色入目来,令来自英国的Nina很是惊讶。
  
  本次开窑的“窑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龙窑烧制”代表性传承人陈先明介绍:“青瓷历经揉泥、拉坯、晾干、修坯、装饰、素烧、施釉等数道工序,最后一关才是烧窑。”
  
  “传统龙窑烧制可遇不可求,开窑瞬间,可能惊艳四座,也可能失落神伤。”陈先明说,“千变万化,正是青瓷美妙之处。”
  
5.JPG
  
图为:龙窑烧制青瓷作品拍卖现场 范宇斌 摄
  
  沧海桑田,几经盛衰。如今,古老的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正在“中国青瓷之都”龙泉代代相传。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龙窑开窑祭祀仪式,现在一年仍会举行近20次,表达我们龙泉人对青瓷的希冀以及对天地的敬畏。”身着白底宝蓝图式汉服的村民丁连芬,一举一动格外恭谨。
  
6.JPG
  
图为:烧窑人把一个个余温尚存的匣钵捧出 范宇斌 摄
  
  诚然,“不灭的窑火”象征着龙泉青瓷薪火相传,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80后”青瓷人杨江鹏看来,“我们要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青瓷传承的‘接力棒’,结合现代审美,将龙泉青瓷发扬光大。”
  
  横卧于原野山岗的古龙窑余温尚在,吱咔不停的碾粉水碓日夜不休……龙泉青瓷将继续以其“千峰翠色”惊艳世界。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