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所长:将在潭门建水下考古基地

  畅谈丝路文化,共叙丝路故事。10月30日下午,国内外知名作家、政府官员、学者相聚博鳌,在分论坛“2018丝路文化发展论坛”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改变。
  
  副省长王路在演讲中表示,思想文化的交流非常重要,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的交流,实际上还是文化文明的交流,海南将打造成“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重要口岸、重要节点,让海南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英国国家艺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为论坛寄来了一封发言稿。他在发言稿中介绍,过去20多年当中,他一直对中国进行跟踪研究,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在40年当中经历了世界闻名的、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转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这种转型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和挑战,但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他认为,如今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中国为全世界作出的又一项巨大贡献,通过携手沿线国家进行共同发展,让数百万人脱离了贫困,这项倡议希望将东方和西方的优质资源相互结合,“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一个富有智慧的理性选择,如同一座桥梁,正是当下所需。
  
  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所长、国际古迹理事会执委姜波从考古的角度,现场解读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风貌。
  
  “在海南岛讨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特别合适的地点,我们很快就在潭门建设水下考古基地,每年我们都会到西沙海域开展考古工作,今年我们还在西沙的北疆海域考古下潜到了四千多米,发现了古代瓷器。”姜波说。
  
  姜波介绍,中国古代海上是中国通往世界的重要窗口,其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和贸易额度和它的影响深度超过了现在人们的想象,其实海上丝绸之路跟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关系,改变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改变了我们的艺术形式,改变了我们的宗教信仰。
  
  姜波介绍,海上丝绸之路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文传统因素,就是不同的人文板块都有不同的物品参与交流,大家共享,相互取长补短,所以中国的瓷器走出去,外国的香料拿回中国,不同的板块之间进行交流,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才会延续。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