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素三彩龙凤纹香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明代素三彩龙凤纹香炉的龙(图1)、凤(图2)纹饰两面
  
  这是一件明代素三彩龙凤纹香炉(见图),长32.6、宽24.4、高32.5厘米。其炉口为长方形,直口下内收呈台状,外侧饰回纹,高直颈,亦为长方形,两端中间开设对称方孔。其下为炉腹,四角为委角下垂内收,炉两侧为透雕云龙纹,龙身弯曲成波状,四足爪强壮有力,分踏云朵。龙身间施黄、绿釉,云朵为紫色,意为“金龙呈祥踏紫云”。炉两端雕塑金凤飞翔于牡丹花上。炉腰下起腰线。施绿釉及足,四足为卷云状外起,下承长方形托泥。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所著《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辞海》中“素三彩”的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