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古迹“活”起来

  众所周知,山西的地上文物全国第一。一般看来,这个指的是数量。其实从质量上讲,乃至馆藏文物的丰富和价值之高,亦居全国前列。华夏五千年文明,在山西这块土地上都可以找到印记。也许就是因为多,反而让人见惯不惊。很多珍品,或是养在深闺,不为人识;或是简单示人,总之是没有“活”起来。
  
  其实,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迹,都是文化的载体,背负的是来自久远历史的人文情怀。它们从历史中走来,有缘由,有故事。如今,它们静静伫立,本身就是一种诉说,需要当下人们用心倾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始终不乏认真倾听者。他们热情致力于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致力于文献掌故的搜集整理,目的就是要让文物古迹生动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文物古迹“活”起来。
  
  从建筑专家的角度,梁思成、林徽因是伟大的倾听者。193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徽因4次来到山西,致力于古建筑的调查与研究,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建筑实测和影像资料。不肖说,在他们的眼里,文物古迹都是活的。用于专业研究,当然是文物古迹应有的价值体现。然而,绝大多数的人不是建筑专家、历史专家,他们需要的是简明扼要,生动鲜活,寓教于乐。长久以来,山西给游客的印象似乎就是下车看庙,上车睡觉。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山西的文物古迹还没有“活”起来,景点的导游也好,宣传策划也好,没有把文物古迹最具个性的品质展示出来,从而让人感觉到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文物古迹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反而得不到准确传达。
  
  山西文物古迹多是优势,多而散却是劣势。因此,“活”起来的前提,需要真正梳理一下文物古迹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更加鲜活地展示出来;需要把散落在全省各地的文物古迹所负载的建筑美学、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进行挖掘整合,从而找到“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适应“可进入、可经营、可互动”的市场需求,有序推动文物开放利用,积极推动非遗和演艺进景区,让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立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能够让人心动、念念不忘。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