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非遗传承人趁国庆假期异乡拓宽传承路

  
广西七旬非遗传承人趁国庆假期异乡拓宽传承路
  
图为王禹和妻子花费了18天功夫编织的草狮。 周潇男摄
  
  十一国庆长假,广西柳州市在柳空文化艺术创业园内举办国际水上狂欢节工业文化交流汇,一头形态逼真的草狮引起市民的驻足观看,成为活动一大亮点。
  
  这头大约四长米的草狮是72岁的侗族老人王禹和妻子在国庆前夕,花费整整18天时间编织出来的,旨在让更多市民了解侗族的草龙,让后辈们别忘了侗族的文化。
  
图为王禹携糯禾杆草编织的“草龙”亮相广西柳州。 周潇男摄
  
图为王禹携糯禾杆草编织的“草龙”亮相广西柳州。 周潇男摄
   
图为王禹妻子在现场编织草龙。 周潇男摄
  
图为王禹妻子在现场编织草龙。 周潇男摄
  
  王禹出生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草龙草狮制作代表传承人,也是广南草龙第六代的传人。
  
  连日来,王禹的草编摊位前,围满了人。稻草编的龙鳞、龙须、龙角、龙鼻、龙嘴栩栩如生,一双龙眼更是炯炯有神,似乎在发出耀眼的光芒,围观的人忍不住惊呼“好厉害”。
  
  王禹介绍,广南村祖祖辈辈擅长编草龙,这一技艺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以其复杂精致的编织工艺和独特精妙的舞艺得以世代相传。2012年,广南草龙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南村人个个喜爱舞草龙,每次舞龙,鼓楼前广场上人山人海,比过节还热闹。”在王禹看来,草龙、草狮的制作不仅展示了侗族人的美术工艺、丰富了民俗文化,还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在草龙、草狮遍舞乡邻间,大家的往来友谊也被带动起来。
  
  自打记事起,王禹就看到村里人“编草龙”,这让他从小就对草编着了迷。说起编制过程,王禹感慨颇深,“全身都用优质的糯禾杆草为原料编织而成,过程概括为选、编、扎等工序。编制繁复,难度大,工作量多,制作还需要较好的美术功底和编织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选材,草的颜色、长度、硬度、韧性很很讲究。”
  
  1995年,王禹开始尝试用稻草编织艺术品。几番尝试,王禹编出来的蚂蚱、蛇、孔雀、龙虾、鸡等动物,甚是形象,惹人喜爱。
  
图为王禹编出来的蚂蚱、蛇、孔雀、龙虾、鸡等动物。 周潇男摄
  
图为王禹编出来的蚂蚱、蛇、孔雀、龙虾、鸡等动物。 周潇男摄
  
  看到一只刚编制好的蚂蚱,一位小朋友忍不住伸手去抓,“感觉就像真的一样”。听到小朋友的话,王禹笑呵呵地说,这正是草编的特点,“好看,有灵气”。
  
  谈起草编,王禹滔滔不绝,多次经历让他备感骄傲。2009年,南宁博物馆收藏了广南村村民集体编织的一条20多米长的草龙和2头草狮;柳州博物收藏了他们制作的一条龙凤草龙。2010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让更多的国外客商了解了广南草龙、草狮。
  
  如今,草龙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禹为之骄傲的技艺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由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大部分中青年都外出打工挣钱,愿意抽工编织草龙、草狮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加上草龙、草狮制作技艺繁复、难度又大、工作量多,这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难度。
  
  作为传承人,王禹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草编技艺传承下去,其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传人。出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对草编并不热衷。“看不到发展前景、收入不理想。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只要能将草龙文化传承下去就是好的,丢了太可惜了。”
  
  为了让百年“草龙”文化传承下去,王禹一直都积极行动。“现在只要有舞龙比赛或展览机会,我们都会尽量参加,得不得奖不重要,就是想让大家看看我们侗族的草龙,让后辈们别忘了侗族的文化。”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