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唐三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地处鄱阳湖畔的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乡茅栗岗村,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该墓早年已被盗掘过,墓中随葬器物多已残破,目前已有部分修复完整。其中有数十件唐三彩陶俑,种类包括文仕俑、武士俑、男女侍俑、波斯人俑、骑马俑、骆驼俑及镇墓兽等。这批陶俑造型生动,神态各异,表现了较高的雕塑工艺水平。

 

  笔者在这里向读者介绍其中的三件。

 

  三彩波斯人俑(图1)。通高48.3厘米。软质白胎,分别施黄釉和绿釉。身体直立,深目高鼻,下巴长满浓密的络腮胡须,双手作握缰牵引状。头戴高冠,上身穿翻领衣衫,下身着紧身长裤。

 

  三彩矮奴俑(图2)。通高26.2厘米。软质白胎,整件长袍施绿彩。身材粗壮却矮小,左手下垂,右手弯曲插于胸前袍内。头戴幞巾帽,身穿圆领对襟窄袖长袍。

 

  三彩镇墓兽(图3)。通高83厘米,底座长17.8厘米、宽16.3厘米。除头部、胸部露素胎外,其余部分皆施绿釉或黄釉。该怪兽形态凶猛、夸张,其头长双角,肩附飞翼,瞪目大鼻,龇牙咧嘴,蹲坐在马蹄形基座上。

 

  “唐三彩”原指唐代陶器和陶俑上的釉色,通常也用以称呼施有这种釉色的陶制品。三彩陶器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釉料作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多量炼铅渣和铅灰作助熔剂,经过800℃的温度烧制而成。“三彩”并非只有三色,美丽的釉色呈现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色彩,它是利用不同金属呈色剂的特点及控制同一金属呈色剂的不同含量而获得的。

 

  《旧唐书》曾记载当年“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三彩器包括专供丧葬用的各种俑类、模型器和生活用器。作为随葬品,它始于初唐后期,而盛行于盛唐时期,前后大约有百余年的时间,至中唐以后则逐渐消失。唐三彩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出土数量较多、器物最精美的地区是西安和洛阳,其次是扬州,其他如晋、辽、皖、鄂、湘等省以往虽时有出土,但数量不多,而在一座墓葬中同时出土如此丰富多彩的三彩俑,这在江西地区尚属首次,不能不说是一次令人惊讶的重要发现。鄱阳湖畔远离西安、洛阳,但所出土的成批唐三彩的风格却与中原地区完全一致,它们究竟是否系中原产品流传到江南,抑或是江西先民在本地仿制烧造的产品,至今仍是一个谜,尚有待新的考古发现来作出肯定的回答。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